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 (7/7)
“双导师制”,由校内熟悉科研的人员与外部引进人员结对,帮助外部人员了解高校科研流程与文化。
(四)团队协同设计:构建 “技术 + 市场 + 法律 + 金融” 的复合型团队
人员分流与扩充后,高校更注重团队的 “协同效应”—— 避免各科室 “各自为战”,形成 “1+1>2” 的合力。2015年前后,转化中心通常会建立 “项目小组制”:针对每个重大转化项目,成立由 “技术对接人员(原分流或内部选拔)+ 市场对接人员(外部引进企业人才)+ 知识产权人员(外部引进法律人才)+ 资金对接人员(外部引进金融人才)” 组成的项目小组,全程跟踪项目进展。
我校 “新型耐高温陶瓷涂层” 技术的转化,就是团队协同的典型案例:项目小组中,原成果与推广处的人员对接李教授,确保技术参数准确;从企业引进的人员对接合作企业,确定生产工艺要求;知识产权人员负责专利侵权风险排查;金融人员对接地方引导基金,解决中试资金。最终,该技术仅用 4 个月就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年销售额达 8000 万元。李教授感慨:“以前我一个人跑企业、跑专利局,累得够呛还没效果,现在有了项目小组,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转化效率完全不一样了。”
此外,我校还会建立 “跨科室沟通机制”:每周召开科室协调会,每月召开项目推进会,每季度与科发院、院系召开对接会,确保信息畅通。这种协同设计,让转化中心从 “分散的科室” 变成了 “有机的整体”,真正具备了 “全链条转化能力”。
五、历史意义:高校科技管理从 “重研发” 到 “研转并重” 的里程碑
2015年前后高校新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不仅是一次机构调整,更是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理念的 “历史性转折”,它标志着高校科技工作从 “重研发数量、轻转化质量” 转向 “研发与转化并重”,从 “封闭的学术圈” 转向 “开放的创新生态”,其历史意义深远而持久。
对国家而言,转化中心的成立推动了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2014 年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升,2015 年达到 35%,2016 年突破 40%,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转化中心成为 “政产学研金服用” 协同创新的 “枢纽”,它对接政府政策、高校科研、企业需求、金融资本,让创新要素实现了 “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基层基础。
对高校而言,转化中心的成立破解了 “科研与经济脱节” 的长期难题。它让高校科研不再是 “纸上谈兵”,而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让科研人员不再是 “象牙塔里的学者”,而是能参与产业创新的 “实践者”;让高校不再是 “封闭的学术机构”,而是能服务地方经济的 “创新引擎”。我校校长在 2016年新年致辞中说:“转化中心的成立,让我们的科研工作有了‘落地的根’,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