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皇帝日记:我当知县的日子 (7/14)
开口道:“不过是为了瞧着旁人吃肉,他们只能喝汤,所以为了长远利益,才主动来缴纳欠款的,求我给他们当个守法百姓的名声罢了。”
赵祯挥舞着扇子,给自己扇风,回味着宋煊话中的深意。
如此想来,那些提前缴纳完税款的商人,吃到了肉。
现在这些没有按照规定的人一瞧有利可图,所以也来“效忠”。
“那十二哥打算怎么处理这批人?”
“就算交完税后,让他们回去先等消息。”
宋煊放下手中的书册:
“这可是官府,什么时候能够立即把流程给批完啊?”
“他们交税之后,就想让本官给他们在官府的布告上加个名字嘛。”
“有没有想过先前主动交税的那批商人怎么想?”
“你如何保证这批守法之人的利益?”
赵祯被宋煊一连几问给问住了。
相比于许多政务都是刘娥处理完,给出结果后,让赵祯去看着学习。
赵祯更喜欢宋煊这种遇到问题先让你思考,等你思考完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不是所谓的教导你,而是叫做“想法”上的碰撞。
一人智短,三人智长。
同一个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后,然后再做出拍板决定去执行。
而不是我是皇帝你必须要听我的,不允许反驳。
我是知县,你也不许反驳我。
赵祯发现宋煊是鼓励手底下的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若是他觉得有用,就要给手下记上一笔功劳,待到“发补贴”的时候,额外给手下一笔赏钱。
因为赵祯以为宋煊是那种独断专行,把所有事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结果他是自己心里有主意,但是也问一问手下人的想法。
赵祯问宋煊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本地人比自己更了解一些情况。
有些事的处置方法要因地制宜,而不是死板教条模式。
有些办法在南京城管用,在东京城兴许就行不通了。
说实在的,没有人喜欢“爹味”教导。
赵祯作为一个皇帝,早就受够了这种教导。
他喜欢宋煊的处事习惯,也更愿意接受认同。
“十二哥说的在理,所以我的想法是先让其余人的生意火爆上一两个月。”
“然后再从这批人当中,挑选出三两个合适的店铺,重新加上去。”
赵祯脸上也带着得意的笑:
“如此一来,那些先交税的人得到了好处,晚交税的这批人也有了既得利益者,如此慢悠悠的添加名单,方能保证前面人的利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