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写一首哪够啊? (8/14)
>
“那小和尚被我提审也是亲口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再加上仵作的验证,故而我已经准备送到刑部复核。”
北宋时期官员面临破案压力(如考核中的“狱空”奖励),可能导致疑案倾向于推定有罪。
例如,对盗贼或谋反等重罪,为维护稳定,证据不足时也可能从严处置。
还有北宋对缺乏确凿证据的案件,常采取“奏谳”制度(上报中央裁决)。
《宋刑统》规定,若州县无法决断疑案,需逐级上报至大理寺、刑部甚至皇帝,最终可能以“减等”或“赎刑”结案。
刘烨本就是随口那么一试探,宋煊又不知道晏殊信里写了什么内容。
结果宋煊他真的善于探案?
刘烨自是要把这件棘手的案子推给他,若是他能抓住真凶,那一切好说。
若是他抓不住真凶,对于这个老和尚也有所交代,到时候上交刑部也是极为有利的。
宋煊稍微思索了一二:
“既然刘知府心中也有疑问,那我便看一看卷宗。”
刘烨顿住,他发现宋煊话里当真是有话。
一丁点责任都不往自己身上拦。
不同于其他学子似的,有点事就想要包在自己身上。
刘烨瞥了一眼自己的亲儿子,他还在原地回味着宋煊的诗词,又是暗暗叹了口气。
瞧瞧人家,再看看自己的儿子,如何能比啊?
我可是考进士出身,他宋十二的爹不过是赌狗罢了。
如何能培养出这般优秀的儿子?
刘烨想不明白,但是他明白一件事。
那便是宋十二将来进了朝堂当中,也定然是一位难缠的主。
因为大和尚喊冤的事情,宴会也被迫中断,不少人全都走了。
就留下一些人。
梅尧臣获得了刘烨送的玉佩,钱惟演的玉珏也塞在了宋煊手中。
梅尧臣谢过知府刘烨后,又转身对宋煊行礼:
“我会前往应天书院去游学的。”
宋煊哈哈一笑:“欢迎欢迎。”
“十二郎的才学,当真是让我望其项背。”
“你也不差,只是恰巧没有我写的好,你写诗,我写词。”
“我觉得你假以时日,多加学习,不放弃自己的天赋,今后写的诗,二百年难得一见也未可知也!”
梅尧臣想着自己三十年难得一遇,结果遇到了百年难得一遇,如何能自得起来?
这天下当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呐。
现在听着宋煊的鼓励,梅尧臣重重的点头,随即多谢宋煊的点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