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猎熊 (2/5)
分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一旦其中一个人受伤,那可就不止是3-1=2的事了,总要有人负责照顾伤员,另外两个人就得承担更多工作,算下来,还是尽量避免风险比较好。
如今人手并不算紧缺,除了食物方面,尤其是肉类和油脂亟待补充外,无论是碳水还是盐都不缺了,陈舟认为不必着急。
……
松软的细雪浮在坚实的雪盖上方,踩上去咯吱作响。
就在这极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三个被棕灰色兽皮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正趟开一条道路,径直前往山脚。
他们都戴着宽大的兽皮帽,若从远处看根本辨不清容貌,只能看出走在最后面的那人最高,而最前方那人步伐最稳健。
在三人侧方,三头锯齿虎兴奋地连跑带跳,发泄着精力。
这样的装束,配合斜绑在三人背上的木质长矛,便使他们有种原始人集体捕猎的肃杀之气了。
……
按照计划,毕楷一共制造了十五根用于狩猎的长矛,平均每人背五根,而陈舟还要多背两根长枪。
手斧挂在保尔腰间。
毕楷分到了一把军刀和一把印度弯刀,由于弯刀形制特殊,不适合使用,他还是选择用刀脊笔直的军刀当主武器,并为此特意加长了这把刀的刀柄,握在手里倒也勉强算趁手。
此前毕楷与陈舟匆匆相见时,借陈舟的刀演练刀法,只觉得那刀异常沉重,对其材质却没有细究。
现在和陈舟保尔共处一室,有机会借来两人武器细细查看及使用,毕楷这才发现现代材料和锻造技艺的精湛。
无论是保尔的军刀,还是陈舟的苦无、手里剑或是那把长刀,放在毕楷那个朝代都是足够名动江湖,引起血雨腥风的神兵利刃。
尤其是陈舟从黑袍人手里夺来的长刀,简直称得上是“江湖第一刀”,其使用的折叠锻打工艺,经酸蚀呈现出繁密细致的花纹,更是让毕楷一度以为这刀是用天外陨铁锻造。
毕楷不是喜欢坐井观天的蛤蟆,有不懂的事他向来愿意请教。
保尔与他语言不通,即使乐意与他沟通,关于锻造工艺这事一时半会儿也讲不明白。
所以许多知识毕楷只能从陈舟那里汲取。
长期相处下来,由于语言一脉相承,他的普通话已经算得上标准,除了一些名词需要陈舟给他解释外,大多数概念他都已经可以听懂。
关于材料学和锻造,陈舟既有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又有在孤岛上自行锻造积累的实践经验,解释的相当详细,而且通俗易懂。
有了这位“老师”,毕楷才弄明白金属为何坚硬,为何强韧,为何不腐。
宝剑何以吹毛立断,何以削铁如泥。
武林中人哪个不想拥有神兵利刃,只是苦于找不到名匠出手,更没有合适的材料。
从前毕楷一直以为只有天外陨铁才是上等材料,万没想到,其实最顶级的锻造材料其实遍地都是,而所谓的神兵利刃,在近千年后,便能批量生产,甚至沦为寻常百姓家的厨具。
当然,陈舟没忘记告诉毕楷,到了后世,冷兵器即使再锋利,也上不了台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