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科举制度初诞生 (2/5)
得如痴如醉。
他嘴上还在不断重复,想要借此加深印象,记住姜承奕所说的这些科目。
姜承奕却是伸手拍了他一下:
“我只是举个例子,至于你决定要用什么方式去取仕,那肯定是要根据国情来改变的。”
“就比如现在的大秦缺少人才,甚至可以不注重学问,着重考察人品和临场反应能力。”
“毕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
扶苏点了点头,假装听进去了。
实际上他根本就没听进去,现在脑子里只剩下姜承奕说的这一句诗。
他觉得。
自己已经不仅仅是在跟姜承奕学习该如何创办科举取仕的法子了。
自己也已经成了一个正在被选拔的考生。
要从姜承奕的每句话中学到些东西。
就比如他曾经一直坚定的认为只有从书本里看来的儒家学派的学说才是真正的知识。
但后来他也知道,有些知识是可以从别的学派获取到的。
现在他更是恍然大悟。
只要是有作用、能发挥出独属于自己的力量的东西,都可以叫做知识、学问。
而姜承奕看扶苏表面上听进去了的模样,则是继续说道:
“以此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打破贵族世袭垄断,允许平民通过考试入仕,才能真正做到选拔人才!”
扶苏又点了点头。
这一点他倒是还是清楚的。
不过他马上也就又有了疑问:
“不过,老师,如果要做到公平,那岂不是要从全国如此之多的百姓当中挑选人才?”
“这样的考试规模,未免有些太大了吧?”
姜承奕没有否认,点点头继续问道:
“如果只进行一次集中的考试,这规模自然是会过于臃肿的。”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要是只进行一次考试,考试的地点应该定在何处?”
“若是定在咸阳?,你觉得这对于那些处在边关的穷苦百姓而言公平吗?”
“若是为了一次考试搞得劳民伤财,这科举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了。”
姜承奕语重心长。
“那先生的意思,莫非是这科举考试并非是一次性考完的,而是分批次进行考试,从而做到尽可能对百姓友好和公平?”
“可这样一来,没有中央的监督,又该如何才能保障科举的公平与公正?”
扶苏赶忙问道。
在姜承奕这将近一周的“魔鬼特训”下,他的思路只要一慢下来,就会被姜承奕接连嘲讽两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