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3/6)
bsp; 朱由检脸上微微一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
“卢象升初入京畿,所做调研多得于旁人之口,终究不够牢靠。”
“为政者,最忌想当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不能完全确定之事,都要预留缓冲。”
“你传朕的口谕,让他将马草策论中的预算,改回原先的十八万两。”
“稍后该户部、兵部知道,将存银凑上一凑。若有缺口,再由朕的内帑补足。然后让卢象升将这十八万两,一并带去上任!”
高时明奋笔疾书,完全顾不上答话。
“其三,命田尔耕,点选两旗锦衣卫校尉,随卢象升一同上任。”
两旗,二十人。既是护卫,也是他安插的眼睛和耳朵。
史书上的卢象升值得信任,但现实中的卢象升,他却不可能盲目相信。
千载史书悠悠,谁知道中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呢?
更何况,日后外放的督抚会越来越多,将锦衣卫外派,以获取多方信源,必须形成定制。
多一个信源,总归多一分真实。
“其四,将电报体系,对卢象升全面开放。授予其个人电报编码,许其组建小型电报中心,再赐一套独立码书。”
高时明奋笔疾书,一张雪白的宣纸上,很快便写满了密密麻麻、略显凌乱的字迹。
而一旁的王体乾,却是越听越心惊。
事权、钱财、人手、信源!
不过是区区十八万两的马草差事,陛下给卢象升提供的资源和信重,几乎快要赶上督师蓟辽的孙承宗了!
这究竟是卢象升此人确实简在圣心,还是这马草一事,背后另有玄机?
王体乾一时想不明白,只是将这事暗中记下。
他却不知,这套组合拳,正是朱由检为未来所有地方改革者准备的“标准配置”。
如今却只是拿卢象升做一做磨刀石罢了。
历史上崇祯的用人,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那就是极端。
极端的相信,和极端的怀疑。
极端的苛刻,和极端的宽容。
整个人像个二极管一样。
他却不能这样,钱给足、权给足、人给足、然后凭事而定,给予试错空间和方向指引,再帮他们抗住反对压力。
用名牵之,用利引之,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这前面提到的钱、权、人等事不提,电报一事更是崇祯无法拥有的条件。
这其中所谓的“独立电报编码”,其基础方案来自于锦衣卫指挥佥事邹之有,正是凭此方案,他拿下了技术悬赏的头奖。至于次等奖,则被王世德的全双工通信方案拿走。
但“个人编码”这个概念,却是朱由检自己补充出来的想法,类似后世的电话号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