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死地后击 谋敌炮轰寇(二) (2/4)
装备,其夜间轰炸精度极差,夜间侦察能力也非常有限,基本无法对地面移动部队或特定点位实施有效打击。选择夜间行动,将使我军最大程度避免来自空中的即时性毁灭威胁,有效安全窗口期大幅延长。】
【弹药消耗测算:以缴获的12门150mm重榴弹炮为例:
操作:有74军炮兵操作,效率有保障。
射速:一门150mm重榴弹炮的持续射速约为1-2发\/分钟。
计算:12门炮,以较慢的1发\/分钟的速度射击,每分钟就能向日军倾泻12发重达数十公斤的高爆弹。
持续时间:根本不需要打完所有炮弹。在30分钟的急速射中,就可以发射360发150mm炮弹。这足以将第6师团所有重要目标(指挥部、集结地、物资点)反复犁数遍,造成毁灭性效果。
结论:完成对敌指挥系统、预备队、集结地的毁灭性打击任务,仅需30-60分钟的炮击时间。时间绰绰有余。】
【重炮处置方案:强烈不建议尝试带走150mm重炮。其极其笨重,转移困难,需要汽车或骡马牵引将其从阵地上拖出来,在夜间穿越复杂地形,速度极慢,很快就会成为日军追击的活靶子。核心战术目标是“摧毁第6师团进攻能力”,而非缴获装备。应在完成炮击后,由工兵迅速安装炸药,彻底炸毁所有重炮及剩余弹药,使其彻底瘫痪。】
王林对系统的分析深以为然,决心更加坚定。他最后命令系统进行终极评估:“系统,综合我所有的思考、推演以及你的分析,对这个‘夜间敌后掏心,炮火反向洗地’的最终方案,做一个全面的总结性分析,给出成功概率和最终可能达成的战果评估。”
系统进行了最终合成推演:
【最终结论(夜间执行版):】
将行动发起时间设定在夜间,是决定性的关键手。它极大压制了日军的绝对优势,将独立旅的作战风险降至相对最低,同时将潜在战果扩大到极致。
有效安全窗口:从渗透到撤离,有效安全时间可从白天推演中的约90分钟,延长至至少4小时,甚至可能覆盖整个夜晚。
行动节奏:前1小时用于隐秘接敌、夺取炮兵阵地和控制关键节点;中间1-2小时用于对第6师团指挥系统、预备队、前沿兵力集结地、物资囤积点进行毁灭性的、奢侈的炮火覆盖;同时,各步兵团依托有利地形和猛烈炮火支援,层层阻击疯狂反扑的日军部队;最后1小时用于彻底破坏所有无法带走的重武器和剩余弹药,而后主力按预定路线撤离。
预期战果:极有可能将第6师团的指挥中枢和进攻骨干力量彻底打残,使其在未来数天甚至更长时间内完全丧失组织大规模进攻的能力,战役层面意义重大。甚至存在趁机予敌重大杀伤的机会。
最终结局:独立旅可在日军陷入全面混乱、直至黎明时分航空兵能够出动前,早已有序撤离战场,消失在广阔的战场迷雾之中,留给日军的将是一个陷入瘫痪、指挥失灵、伤亡惨重、一片狼藉的第6师团,或者可择机考虑全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根据情报,第6师团和第114师团同属日军第10军,这两个师团是并行的进攻主力,它们之间更多是左右翼的协同关系,其后方并未有建制完整、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其他日军师团跟进。那就意味着不怕敌人后面会有援军,侧翼各敌军都有自己的进攻路线和任务...
“那么这里就是第6师团的死地”王林猛地睁开眼,眼中的疲惫已被锐利的光芒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所取代。所有的推演、所有的风险、所有的机遇都在他脑海中清晰无比地交织成一幅壮阔而危险的作战蓝图。
王林的思维在系统的辅助下高速运转,一个更加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