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谦谦君子’顾秉谦 (2/2)
”
他的声音颤抖,带着几分哀求:“臣...臣对东林党人深恶痛绝,臣只忠于陛下,只效忠于朝廷!”
他语无伦次,狼狈不堪,拼命想要与东林党撇清关系,仿佛只要撇得够干净,就能保住项上人头。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位刚刚还一副谦谦君子模样、颇有文人风骨的顾秉谦,此刻竟慌乱至此,狼狈划清界限,心中不禁暗忖:
“这才对嘛……你方才那副自命清高、铮铮铁骨的模样,差点让朕以为史书记载有误呢。”
他并未立刻戳破顾秉谦的慌乱,反而微微一笑,语气依旧平和:“顾爱卿莫慌,朕自然知道你的忠心。今日召你前来,也并非为了东林之事。”
顾秉谦闻言,心中稍稍一松,但依旧不敢抬头,低声道:“陛下圣明!臣方才失态,让陛下见笑了。”
“顾爱卿,”朱由校话锋一转,“礼部执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爱卿身为礼部左侍郎,想必对科举选官、地方教化之事,该是熟悉的吧?”
顾秉谦连忙应道:“陛下圣明,臣虽才疏学浅,但在礼部任职多年,对科举与教化之事,一向不敢懈怠,略知一二。”
“那爱卿如何看待朕变更科举内容,增策论、添算学之举?”朱由校目光炯炯,直视顾秉谦。
顾秉谦心中狂呼:“来了!终于来了!陛下这是要我表态度了!”
他心中迅速权衡利弊,瞬间明白,这正是向皇帝靠拢的绝佳机会。当下不敢有丝毫迟疑,整理思绪,恭敬答道:
“陛下,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历来因时而变,绝非一成不变。追溯古制,周官教民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皆是为培养通晓礼仪、精通技艺、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才。
两汉察举,尤重‘明经’、‘明法’、‘治剧’等实际才干。唐科举分科取士,如明法、明算等科皆为正途,使士人可凭律法、算学等专长入仕,此乃因材施教、量能授官之体现。
然观我朝科举,二百余年来,虽以八股取士,定于一尊,初衷本为立客观之准绳,奈何日久弊生。士子竟相钻研章句小楷,于经义之微言大义反不甚了了,于国计民生之实务更是茫然。
所习者,无非应试之文;所用者,非平日所学。如此选拔之才,或擅文辞而乏治事之能,或通经义而昧时务之变,于国于民,实有才不配位之虞。
说到此处,顾秉谦更是面露钦佩,
故而,陛下圣心独运,洞察积弊,增策论以考时务见解,添算学以测理事之能。此实乃上合周官六艺之古训,下效唐宋分科之良法,更是革除时弊、切中要害之壮举!
臣以为,此改革不仅可广纳贤才,更能为国家选拔真正有用之士,利在千秋!”
这一番论述,引古证今,条理分明,既肯定了科举变革的必要性与历史依据,又毫不吝啬地对朱由校的改革大加赞赏,表明了自己坚决拥护的立场。
朱由校听罢,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轻轻一拍御案,点头赞道:“好!引据经典,洞察时弊,深得朕心!顾爱卿果然不负朕望!”
顾秉谦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知道自己这番表态已然奏效,连忙躬身谢恩:“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惟愿竭尽驽钝,为陛下分忧,为社稷效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