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357章 帝国的文教 (1/2)

      “顾爱卿,教化乃“治国安邦之根本、人伦秩序之基石、民风淳朴之源头,你在礼部任职多年,想必对国朝文教之事颇有心得,可否为朕解惑?”

    顾秉谦心中稍定,知道前面是陛下的考校,现在才是真正进入正题,当即整肃衣冠,从容应答:

    “陛下以教化喻国本,实乃至理名言。臣在礼部二十余载,亲历文教兴衰,深知其关乎国运。太祖高皇帝虽起于寒微,却深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之道,开国之初便定下崇儒重教之基。”

    他略作停顿,见皇帝神色专注,便继续详述:“我朝自洪武肇始,便极重教化。洪武八年,太祖下诏‘天下立社学’,明令‘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同时确立府、州、县三级官学体系: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县设县学,开历代未有之系统官学规模。”

    “至永乐年间,此制更臻完备。”顾秉谦如数家珍,“全国有官学一千二百余所,卫学二百余所专教武官子弟;社学之数,更如星罗棋布,遍及城乡。”

    “有意思。”朱由校忽然插话,眼中闪过思索之色,“如此说来,我大明早已建立起从京城到地方的完整教化体系?”

    “陛下明鉴。”顾秉谦躬身道,“不仅如此,生员名额亦有精细规制。礼部根据地方人口、赋税核定:府学廪生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

    (廪生可领官府补贴,岁给米六石;额外录取者称增生,名额与廪生相当却无补贴;再额外录取称附生,无名额限制。这便是‘廪—增—附’三级体系。)

    朱由校听得入神,不禁暗叹太祖朱元璋真乃一代雄主。在元末战乱的废墟之上,竟能构建起如此缜密周详的教育体系。

    虽以数百年后的眼光审视,其中不免有其时代局限,然在当日,能有这般制度设计与远见卓识,已堪称旷世罕有。

    顾秉谦察言观色,见皇帝兴致正浓,语气渐沉:“然自成化以降,情形渐变。民间书院开始兴盛,多由致仕官员、地方名士倡办。此类书院初时确也育才无数,讲学论道,蔚然成风。然近年来,其弊渐显,鱼龙混杂,已非昔日纯粹向学之所。”

    他略一斟酌,“其中一些书院,假讲学之名,行结党之实。无锡东林书院便是其中典型。其门前所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联,看似胸怀天下,正气凛然,实则暗藏干政弄权之心。”

    “各地书院往往相互声援,师生以门户相标榜,以学问为党争之具,渐成朋党之势,干预朝政,淆乱视听。此风若长,实非国家之福。”

    “更严重的是,”他神色愈发凝重,言语中透出深切的忧虑,“自嘉靖以来,官学衰败之势,触目惊心。多地官学学田被地方豪强巧取豪夺,教谕俸禄常年拖欠,以致师道不存,尊严扫地;因经费匮乏,学舍多年失修,梁柱倾颓,窗牖破败,难以为继;卫学停办近半;至于太祖当年苦心推广之社学,更是十不存一。”

    言及此,朱由校心中也是一惊,细细想来,历史上的大明卫所曾是何等的人才渊薮,堪称支撑帝国半壁江山的基石。

    文官之中,如力挽狂澜的张居正出自荆州卫,督师蓟辽的孙承宗出自保定右卫,刚正不阿的袁可立出自睢阳卫;抗倭名将戚继光出自登州卫,俞大猷出自漳州卫,镇守边陲的麻贵出自大同右卫,孙传庭出自山西振武卫,忠烈殉国的卢象升出自南京鹰扬卫。

    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其背后无不有着卫所与卫学的深刻烙印。而今,这曾培育出无数栋梁之才的重要途径,竟凋零衰败至此,思之岂不令人扼腕?

    “如今天下教育多赖私塾,然师资良莠不齐,贫寒子弟无力就学。富者延名师,岁费百金;贫者就学于落第秀才,所学有限。长此以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末世:你们都变异,就我偷偷成仙? 九幽秘主 转职神厨,随身斩仙飞刀很合理吧? 支柱计划 斗罗绝世:成了霍雨浩金手指! 毛茸茸哨兵?那疏导也不是不行 念你成烬 直播被毛茸茸托梦后,我火了 霍格沃茨:我都毕业了,系统才来 我的心动女邻居
相关推荐:
宿命重逢,被深情男配宠上心尖 转职神厨,随身斩仙飞刀很合理吧? 念你成烬 资本家小姐觉醒后,手撕仇人海岛随军 开局诈尸:藩王带头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