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355章 再加恩科 (1/2)

      随着孔家风波的尘埃落定,朱由校难得迎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

    果不其然,正如他所预料的那般,关于科举内容改革的争议在朝堂内外持续发酵,一时间沸沸扬扬。

    不过这些争议大多集中在一些中层官员之间,尚未波及到真正的中枢决策层面。

    如今大明的权力中枢格局颇为耐人寻味,自周嘉谟被罢黜后,内阁仅剩文华殿大学士方从哲与武英殿大学士李邦华二人共掌机要,而朱由校却迟迟未添新阁臣,有意让这两位老臣相互制衡。

    六部之中,黄克瓒等守旧派固守成规,王在晋等中立派观望,随波逐流,毕自严、徐光启、熊廷弼等由朱由校提拔的务实派官员则牢牢攥住财、礼、兵三部实权;

    再加上出自系统翰林院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顾昭、大理寺少卿等要员点缀其间,看似山头林立,实则整个朝堂的权柄已尽在朱由校掌控之中。

    即便手握系统翰林院源源不断输送的官员,朱由校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有意识地控制着传奉官的任用数量。

    毕竟以少数亲信协助掌控朝堂,推进改革的进度实属无奈之举,但若大量任用传奉官占据朝廷要职,势必会堵塞正常的晋升通道。

    唐末的黄巢不就是由于权贵垄断仕途,屡试不第,最终愤而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千古名句,揭竿而起,发现打进长安比考进长安更容易,一度掀翻了整个大唐的统治。

    而且如今的大明朝堂上需要不同的声音来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而不是只听一人号令的傀儡朝堂。留些不同声音,反倒能让朕看清路走得对不对。

    就像他之前所说,他来到大明,是想让那些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的任务重新变得鲜活,想让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无声坚守、挣扎的忠臣良将、仁人志士重新散发光芒在这煌煌盛世。

    前几日,方从哲与李邦华联袂求见,刚踏入暖阁,方从哲就颤巍巍地跪伏在地:

    “陛下,老臣年逾七旬,精力不济,近来处理政务愈发吃力,恳请陛下恩准老臣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李邦华也躬身附和:“陛下,科举改革争议日盛,老臣等虽竭力调和,却难平众议,还请陛下定夺。”

    朱由校扶起方从哲,见他额头沟壑间满是疲惫,心中了然——这是跑来跟朕谈条件来了。

    “两位爱卿,这是为何,朕还要指望两位老大人为朕排忧解难!”

    “陛下,老臣近日收到各地学子联名上书。寒窗苦读三载,如今科举改制,许多士子准备的经义文章突然不作数了。那些寒门子弟,全家省吃俭用供其读书,就指望这一朝金榜题名......”

    李邦华也躬身补充:“臣等深知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但寒门士子确实艰难。许多人连赴京赶考的路费都要东拼西凑,如今又要重新准备策论、算学,实在是力不从心。”

    朱由校闻言,不禁想起前世那些备战公考的同窗。寒门学子的艰辛,他再了解不过。但他更明白,改革最忌半途而废,既然已经迈出这一步,就绝不能后退。

    他沉吟良久,终于开口:“二位爱卿所言极是。但科举改革关乎国本,绝不能因噎废食。”见两位老臣面露难色,他话锋一转:

    “朕也知天下士子因科举改革心有不安,况且贸然变更考试内容确实有伤天下士子之心,索性于明年加开一届‘恩科’。

    凡赴考士子,百里外者路费皆由内帑承担,再放宽录取名额三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咦!犯罪系统还能这么用? 被全恶人读心后,摆烂炮灰赢麻了 失业后,被宝藏女孩捡回家 第一废太子 快穿:配角摆烂,师父崩人设了? 诱婚成瘾 这年头谁还不是个武者啊 印度神话,天帝今天不上班 盛世风云铁马劫 1980巴山猎耕记
相关推荐:
咦!犯罪系统还能这么用? 被全恶人读心后,摆烂炮灰赢麻了 第一废太子 盛世风云铁马劫 逃之妖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