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短命天子 (2/3)
的声音重归平静,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千斤之重。
他垂眸,俯视着匍匐在地的身影:“王大伴既掌着司礼监的印信,又是看着本宫从垂髫稚子长至今,情谊颇深,该怎么做应该心里有数,吾自不会亏待大伴!”
每一个字都敲在王安的心尖上。
“老奴……明白!殿下请宽心!”王安深深埋首,面色恭顺至极,多余的一个字也不敢再说。
“退下吧。”朱由校挥了挥手,目光复又投向那片笼罩在沉沉死气中的宫苑。
王安缓慢爬起,躬身,一步步倒退着离开暖阁。
转身前,他眼角余光在那依旧立于窗边的瘦削背影上短暂停留。心中翻腾:这还是那个唯唯诺诺、连话都说不利索的皇长子吗?那眼神、那话语、那气势……怎地如同换了个人?
退出殿门,王安仰头望向那片铁幕般的阴云,长长一声叹息,满是宦海沉浮几十载的疲惫与警醒: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每逢这龙驭上宾、新主未明的时节,他们这些依附于皇权的内臣,哪一个不是悬在万丈深渊之上行走?一步踏错,即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
乾清宫外,秋风猎猎,吹得黄槐落叶如雨。
一地残叶在青砖地面上翻滚,仿佛是沉寂旧梦中的呜咽低语。
万历四十八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
历史有时并不依靠惊天动地的巨响书写,更多是在这种死寂的秋风中,悄然打下王朝倾覆的楔子。
这一年,大明帝国的心脏,跳得沉重而疲惫。
漫长的万历朝落幕了,在位四十八年的朱翊钧(万历帝),熬成了明代在位最久的帝王,也留下了最尴尬的遗产:
国库被挥霍一空,中枢瘫痪三十年,党争根深蒂固,吏治崩坏腐朽,皇权已然只剩一副空架子。一场期盼的“万历中兴”化为泡影,反在泥淖中沉得更深。
短暂的泰昌朝如同流星闪过,太子朱常洛苦熬三十九年终于登极,史称泰昌帝。
在位仅一月不足,竟因服食两颗来历不明的“红丸”而骤然暴毙!留下震动朝野的“红丸疑案”,将本就波谲云诡的紫禁城推入更深的猜忌与恐慌之中。后妃、朝臣、宦官、勋戚……各方势力如同闻到血腥的豺狼,蛰伏爪牙,蠢蠢欲动。
这一年,辽东边境危若累卵,后金努尔哈赤自“萨尔浒”大败明军后,铁蹄南顾,锋芒毕露。可庙堂之上,以东林、齐党为首的官僚们,正为权位与意气斗得你死我活。
边关将士缺衣少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辽东经略熊廷弼的泣血奏章如石沉大海,嘶哑的呼号在党争的喧嚣中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一年,帝国西南的地基已在悄然开裂。为了填补北疆无底洞般的兵员消耗,明廷大规模的兵源调动导致对西南地区的掌控力急剧下降。
掌控力的骤然松弛,如同按下了一颗延迟爆发的毒瘤——次年爆发的“奢安之乱”,一场历时十七年、席卷滇黔川广的土司大叛乱,几乎榨干了本已枯竭的西南财政与军事力量,将这“万里江山”的锦绣画卷从腹地撕开一道致命的裂口。
这一年,大明帝国的根基,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