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古诗卷轴引风波(三) (3/5)
少现在,卷轴和苏老先生都暂时安全了。
不多时,墨儿端着茶水和点心走了进来,一一摆放在桌上。沈砚给苏老先生和林夏各倒了一杯茶,说道:“苏老先生,林姑娘,咱们现在开始吧?”
苏老先生放下手中的书,走到桌前坐下,将卷轴重新展开,铺在桌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卷轴上,那些娟秀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尘封的往事。
“你们看这第一首诗,‘烟雨濛濛笼画桥,兰舟轻泛水迢迢。亭台倒影随波动,何处笙歌伴寂寥。’” 苏老先生指着诗稿上的第一首诗,缓缓说道,“这首诗写的是姑苏的烟雨楼,当年我们几人常去那里聚会,诗中的‘画桥’‘兰舟’‘亭台’,都是烟雨楼附近的景致。但其中‘何处笙歌伴寂寥’这句,看似写景,实则暗藏线索 ——‘笙歌’谐音‘笙阁’,指的是烟雨楼内的一座阁楼,而‘寂寥’则暗示阁楼的位置较为偏僻。”
林夏和沈砚凑近卷轴,仔细看着那首诗,心中暗暗佩服当年设计线索之人的巧妙。
“再看第二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苏老先生继续说道,“这首诗看似是写寺庙的景致,实则指的是狮子林附近的一座古寺。‘曲径通幽’说的是古寺旁的一条小路,‘禅房花木深’则暗示文物藏匿地点与禅房有关,但具体是哪里,还需要结合其他诗句进一步推断。”
接下来,苏老先生一首一首地解读着诗稿中的诗句,每一句都暗藏玄机,或谐音、或隐喻,将姑苏城内的各处景致与文物藏匿线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林夏和沈砚一边听,一边在纸上记录着关键信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墨儿进来点亮了油灯,昏黄的灯光洒在卷轴上,给那些古老的诗句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目前我们只能解读出这些线索,想要确定文物的具体藏匿地点,还需要结合实地考察。” 苏老先生放下手中的放大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而且,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我们不能大张旗鼓地去考察,只能暗中进行。”
沈砚点点头,说道:“明日一早,我先去烟雨楼的笙阁探查一番,看看能否找到进一步的线索。林姑娘和苏老先生留在墨砚斋,注意安全,不要外出。”
林夏有些不放心:“沈公子,你一个人去会不会太危险了?那些人肯定还在盯着烟雨楼,若是遇到他们……”
沈砚微微一笑,眼中带着几分自信:“林姑娘放心,我自有分寸。我会小心行事,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而且,只是去探查线索,不会引起太多注意。”
苏老先生也说道:“沈贤侄身手不凡,心思缜密,让他去探查最为合适。林姑娘,我们留在墨砚斋,继续研究诗稿,或许能发现更多隐藏的线索,也好给沈贤侄提供帮助。”
林夏见两人都这么说,便不再坚持,只是叮嘱道:“沈公子,你一定要多加小心,若是遇到危险,千万不要逞强。”
沈砚点头应下,随后三人又商议了一些明日探查的细节,便各自回房休息了。
林夏回到客房,躺在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她想着诗稿中那些隐晦的线索,想着那些觊觎文物的恶人,想着明日沈砚独自去烟雨楼探查的安危,心中如同乱麻一般。她不知道这场风波何时才能平息,也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外祖父的遗愿,保护好这批珍贵的文物。
窗外,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形成一片淡淡的光影。林夏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院中盛开的桂花树,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明日一切顺利,希望沈公子能平安归来,希望这批文物能早日得到妥善安置。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沈砚便换上了一身普通的青衫,带着墨儿准备的干粮和水,悄然离开了墨砚斋。他没有直接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