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古诗卷轴引风波(三) (1/5)
林夏跟着沈砚穿过姑苏城的街巷,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两侧白墙黛瓦的民居间,不时有藤蔓从墙头垂落,沾着晨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空气中飘着早点铺子传来的桂花糕香气,混着茶馆里飘出的龙井茶香,让这江南小城多了几分烟火气。
“再过两条街,就是狮子林了,苏老先生的住处就在狮子林西侧的巷子里。” 沈砚走在前面,脚步不急不缓,目光却时不时扫过身后的街巷,显然还在留意是否有跟踪者。
林夏紧了紧怀中的木匣,指尖触到紫檀木温润的纹理,心中既期待又紧张。期待的是终于能见到外祖父口中的故人,完成遗愿;紧张的是不知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变故,毕竟昨日烟雨楼的刀疤脸一行人,绝不会轻易放弃。
转过一个街角,眼前突然出现一片苍翠的竹林,竹林深处隐约可见假山堆叠的轮廓 —— 正是姑苏有名的狮子林。沿着竹林旁的石板路往前走,很快便看到一座古朴的宅院,院门是竹编的,上面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 “苏府” 二字。
沈砚上前轻轻叩了叩竹门,不多时,门内传来一阵缓慢的脚步声,随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打开了门。老者身着素色长衫,面容清瘦,虽脸上布满皱纹,却眼神明亮,透着一股学者的儒雅之气。
“沈贤侄,今日怎么有空过来了?” 老者看到沈砚,眼中露出几分笑意,语气温和地问道。
“苏老先生,晚辈今日来,是为您引荐一位故人之后。” 沈砚侧身让开,将林夏带到老者面前,“这位是林夏姑娘,她外祖父正是您当年的旧友,此次前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东西要交给您。”
苏老先生闻言,目光落在林夏身上,仔细打量了片刻,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是…… 林文渊兄的孙女?”
林夏心中一震,外祖父的名字正是林文渊,她连忙点头,恭敬地说道:“晚辈林夏,见过苏老先生。外祖父临终前,特意嘱咐我将一件东西交给您,说这东西关乎一段往事。”
苏老先生叹了口气,眼中露出几分怀念之色:“文渊兄…… 没想到他竟走在了我前面。快,快进屋说。”
跟着苏老先生走进院内,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十分雅致。院中种着几株梅花,虽未到开花时节,枝头却已冒出点点花苞。墙角放着一张石桌,桌上摆着一套茶具,旁边还有一个石碾,看来老先生平日里常有煮茶研墨的雅兴。
进了正屋,屋内陈设简单却古朴,书架上摆满了古籍,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其中一幅竟是外祖父的手笔。林夏看着那幅字画,眼眶微微发热,仿佛又看到了外祖父伏案挥毫的身影。
“林姑娘,你外祖父让你带来的东西,可是那卷古诗卷轴?” 苏老先生坐下后,开门见山地问道,眼中带着几分急切。
林夏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打开怀中的木匣,将那卷古诗卷轴取了出来,双手递到苏老先生面前:“正是此物,外祖父说,只有您知道这卷轴背后的秘密。”
苏老先生接过卷轴,手指轻轻抚摸着卷轴的边缘,动作轻柔,仿佛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他缓缓展开卷轴,目光落在那些娟秀的小楷上,看着看着,眼中竟泛起了泪光。
“没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这卷《烟雨诗稿》。” 苏老先生声音有些哽咽,“这卷诗稿,是当年我和你外祖父,还有几位故友一起创作的,每一首诗都记录着我们年轻时在姑苏的往事。后来时局动荡,诗稿几经辗转,落到了你外祖父手中,他竟一直好好珍藏着。”
林夏愣住了,她原以为这卷轴只是外祖父收藏的一件普通古物,没想到竟藏着这样一段往事。可既然只是记录往事的诗稿,为何会引来那么多人的觊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