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站在先贤的肩膀上 (5/6)
么。
要知道,这些全是大部头的专项研究著作,一本动辄就是十几几十万字。像《中国陶瓷史》,足足一百一十万。
总不能,林思成全背了下来?
全背下来不可能,但确实学过,需要用的时候,他肯定能想起来。
林思成甚至能回忆起来,具体是哪一天。
记得也是夏天,他正在故宫西墙补青花罐,王老太太背着手进了门。身后跟着两个助理,每位的怀里都抱着好厚的一摞书。
“咚~”的一声,两摞书撂到了林思成面前,老太太往躺椅上一靠:
“这些是三位老师生前对全国各地的古窑址进行调查,遍阅全国地方志书,走遍全国二十多个省、三百多个县市、一千四百多处古窑址,才有了这些系统性的论著。你好好学,不懂就问……”
看看满满一下桌子论著,林思成眼睛都直了:这不得有上千万字?
但还没得及说话,老太太麻利的卷起一本书,在他脑袋上敲了一下:“三位老师走遍全国,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没觉得苦。
老太太我跟着三位老师上山下河,鞋磨破了几百双,没觉得苦。搁你这,空调吹着,好茶喝着,让你看看书,你觉得苦了?”
“不苦,不苦!”林思成连忙陪笑,“我就是怕学不好!”
“能学多少是多少,你先学了再说!”
老太太慢条斯理,“光学鉴定,你成就再高,也就是个民间的富家翁。修复学的再好,也就一介匠人的水平,如果留在故宫,顶到天也就是个副研究员。”
“但考古不一样:保护文化遗产,构建民族历史,提振文化自信,存续文明火种,重塑民族精神……前两者只是匠,后者却是师,你选哪个?”
“林思成,你天赋这么好,千万不要急燥。要选对路,要沉下心,要耐得住性子……假以时日,未尝不能达到冯先生的高度。”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研究先驱,第一学者?
呵呵……老太太,你真看得起我?
刚一撇嘴,脑袋上又挨了一下:“没出息,学不学?”
林思成老老实实点头:“学!”
一学就是四年,不敢说对全国所有的古窑址了如指掌,但只要是学过的,他就有印象。
比如介休窑,比如霍州窑。
1970年,冯先铭先生到山西考察,首次发现陈村窑。之后初步论证:白龙镇陈村窑就是史料中多次提到的彭窑和霍窑。
《格古要论》(明初·曹昭著):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与定器相似……
冯先铭注:两者相去甚远。
定窑用高硅土,霍窑则为高铝低钙土。前者釉色呈象牙白,白中闪黄,后者洁白如雪,偶有黄白向青白转变。
高铝低钙,釉色洁白,偶有黄白,或转青白……看,是不是和固镇窑的精白瓷很像?
《博物要览》(明·谷应泰):元时,彭君宝建窑于霍州,名曰彭窑,又名霍窑。胎细而腻,釉面泽润,薄者如脱胎,透如蝉翼,弹之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