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你也是敢讲? (4/6)
稀奇的是,院领导也罢,区领导也罢,都好像已经见怪不怪……
“耀州窑始于唐初,早期多呈深灰,胎质较粗……盛唐产黑瓷,胎深如墨,木而无光……晚唐胎质渐密,釉色渐深,渐薄,玻质感强,透明度好……”
“并逐渐出现黄釉、白瓷,并划花、戳印、贴花等简单装饰。最典型的铁、锰、镁结晶的斑状釉,即史载的‘茶叶末釉’,就出现唐代中期……”
“严格来说,茶叶末釉属偶然下的窑变瓷,即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温度要求较高,1280度以上。烧制气氛要求严格:还原焰烧制,铁元素在缺氧环境下形成氧化亚铁(FeO)及结晶……所以,在唐朝,绝对属于划时代的产物……”
“我手中和屏幕上这一樽就是,乍一看:挺普通吗?但在盛唐,就是因为茶叶末釉,耀州窑成为排名第八的名窑。茶叶末虽没有达到贡器的程度,但绝对算得上是名瓷……”
“装烧工艺为三足支垫法,早期为半釉,中后期为全釉,器形比较简单,基本以壶、碗、罐为主。饰纹多素面,所以修复比较简单:锔金、金缮、漆缮这三种,基本就能满足修复需求……”
随着讲解,屏幕上的图片时而一变,同时,李贞和肖玉珠也会把实物托上来。
林思成不疾不徐,有条不紊,遇到重点,或是特别需要说明的地方,他也会着重讲解。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叶兴安虽然不是太懂,但至少会看:除了第一排的几位领导,之下不论教授,还是研究生,更或是各单位的研究员,无一不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林思成稍一停顿,笔杆子就抡了起来,一时间,就如进了蚕房,“沙沙沙沙沙……”
王英泰扭着头,左边看了看,右边又看了看。除了他和叶兴安,全都记着笔记。
但感觉,林思成讲的很普通啊?
也别以为王秘书性子太浮,不太稳重,有类似的感觉的不止他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局领导基本都是这样的想法。
就感觉,林思成讲的很简单,连他们这种外行都能听懂。
但为什么个个都是一脸凝重,笔杆子抡的飞快,生怕林思成突然跳过去。
要不是局里带来的研究员也是这样,他们都怀疑,是不是学院提前安排过……
好像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坐陪的副院长低声解释了一下:
“主要是古代高窑温技术不过关,二是当时的耀州窑还是以生产民用瓷为主,所以像台上这种接近于贡瓷的茶叶末釉,生产的极少。
再者年代比较久远,留存下来的文物就更少,可供研究的样本也就少。继而,研究的机构就少。所以,比较权威、详实,并可供查询学习的资料自然也就更少……
就像林思成刚才讲的这些:铁、锰、镁结晶的斑状釉、窑温1280度以上、还原焰烧制,铁元素在缺氧环境下形成氧化亚铁及结晶等等,都属于古代耀州窑茶叶末釉的关键技术,不好查,也查不到……”
就像受了林思成的传染,院领导波澜不惊,平铺直叙,但几个局领导却慢慢的睁圆了眼睛。
景院长你说啥,林思成讲的是茶叶末釉的关键技术?
不是……这技术失传了呀?
犹记昨开张那天,来的那几位铜川的领导。之后,那几位级别高的去区里,级别低一点的去各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