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3/5)
活动。让清河柳编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文化社群品牌。
每年从利润中划出固定比例,注入“创新传承基金”,并定期向“共建人”公示基金用途,让他们直观看到自己的支持如何帮助了技艺传承。
这个方案,没有描绘上市蓝图,没有承诺百倍回报,它朴实,甚至有些笨拙,却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之前的沉闷。
周明眼睛亮了:“好!这才是真正的用户导向!”
张磊的大脑已经开始构思社群运营和预售系统的搭建方案。
爷爷微微颔首:“东西做给懂的人用,心里踏实。”
周明终于想通了,他举手说:“青姐,我们支持你!资本的路走不通,我们就自己把效率做到极致。”
王宝贵几个女孩子也大声附和:“青姐,你说得对。有些东西,比钱重要。”
王婶笑着说:“青丫头,我们这帮老妇女就知道,在这儿干活,心里踏实,也对得起自己。钱多钱少,够吃够穿就行!”
张晓雯几个出去过的说:“就是!去了别处,机器轰隆隆的,哪还有咱们手艺人的味道!”
声音此起彼伏,没有豪言壮语,却带着泥土般的朴实与坚定。
“共建人计划”首轮,以“四季·共生”为主题,精选了四件代表性作品进行众筹。页面不仅展示了精美产品图,更用短视频记录了李阿婆寻找材料、爷爷运用“蒸汽曲木”古法、年轻学徒一点点编织打磨的过程。
张磊优化了后台,设置了不同的支持档位。除了获得产品,支持者还可以获得“匠人签名感谢卡”、“线上工坊体验课名额”、甚至“清河村一日匠人体验”的机会。
上线二十四小时,支持人数突破三千,筹资金额达到目标额的 500%。
评论区支持声不断:
“不是为了买东西,是为了支持一种值得守护的生活方式!”
“看到了我奶奶那代人的影子,泪目。”
“已支持,请一定坚持下去!”
当张磊报出这个数据时,工坊里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王婶抹着眼角:“我就说,咱这手艺,有人认!”
柳建国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支持留言,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女儿所说的“价值”的含义。
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众筹,更是一次强有力的验证,在规模化、工业化之外,存在着另一条被市场认可、充满温情的商业路径。
工坊的事业,在深耕与开拓的战略下稳步前行。共建人计划积累了数万名核心用户,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一天,工坊接到了一封来自国家博物馆的正式公函,邀请他们参与一批馆藏明代宫廷柳编文物的修复工作。
这不仅是极高的荣誉,更是对清河柳编技艺水平的国家级认证。
爷爷柳明远抚摸着公函上鲜红的印章,久久不语。最终,他只说了一句:“这辈子,值了。”
与此同时,一场小小的欢送会在村委会举行。大学生村官江韩,即将赴意大利,攻读文化遗产管理硕士学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