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不统计,不公布 (3/7)
地的员工数量也再一次突破了三十万人的规模。
光是威酷实业旗下的三大生产基地,总员工数量就已经达到了八十三万人。
\b这三大生产基地,每一天都能为智云或威酷电子生产海量的各种电子终端产品,无数的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表,蓝牙耳机等产品通过各种运输渠道运往全球市场销售。
不仅仅威酷实业这边订单爆炸,其他的一些电子消费产业的代工厂的订单也是持续爆满,不仅仅是智云和威酷电子提供的订单,实际上国内的一些手机厂商,包括国际品牌的代工订单也是超级多。
今年的整个智能终端市场容量持续大爆,而华夏作为全球最为重要,也是主要的电子消费产品生产基地,不管是智云手机大爆,还是水果手机火热,又或者是四星,国产手机品牌的手机火热,最终都离不开庞大的华夏电子产业链。
全球电子消费品的强劲需求,带来了来自全球的庞大订单,由此也带来了一定的用工荒。
所以徐申学浏览新闻的时候,就发现了众多用工荒的新闻。
看到这个新闻,徐申学又看了看旗下各代工企业,供应链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布局,最后把视线投向了广大的内陆地区。
是时候加大对内陆,尤其是人口资源丰富的地区的生产基地布局了。
不然的话,过几年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基地,就会迎来用工荒,人力成本大幅度上涨等问题了。
之前威酷实业已经尝试这么做了,同时为智云提供代工的立讯以及富士康,比亚迪等代工企业也在这么做,只是都是属于前期准备动作而已。
现在的话,徐申学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快新产业基地的布局了。
所以很快,他就把顾之明等供应链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叫过来,开始商讨这个产业链转移的问题。
产业链逐步向人口资源密集,人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的地方转移,这是必然的,但是涉及如此庞大的产业链转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得慢慢来,有计划的来。
并且这将会是一个漫长,并且持续的过程。
也就是说,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
智云以及威酷电子旗下的供应链,将会不断的在部分新地区开辟新工厂,同时在部分地区里缩减工厂,尽可能的把制造成本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准。
但是和水果,四星等的企业开始在其他国家进行产业链布局不同,智云以及威酷电子的产业链布局依旧会在国内。
国内也有一大把便宜的地方,犯不着跑到海外去,尤其是水果倾向的印度,四星倾向的越南。
这都不是成本的问题,而是其他问题……怎么说呢,智云这种级别的巨头企业,总是需要承担一些商业之外的责任,同时还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不能因为单纯的海外成本低,关税低等问题就跑到海外去建厂的。
倒是一些纯组装厂的国产手机厂商,对此没太大的压力,可以跑过去海外搞整机组装代工厂以降低关税成本,进入更多国家的市场……不过大部分核心零配件还是要从国内进口。
反正他们别指望核心零配件供应商,也就是智云旗下的各供应链企业也跟着他们一起过去。
徐申学疯了才会跑到印度或越南,印尼这些地方,投资上百甚至几百亿美元搞芯片工厂、屏幕工厂等核心工厂……
别说徐申学了,其他的核心企业,比如高通,英特尔,英伟达,台积电,四星等等也不会这么搞的。
这些都是各国核心产业,不会轻易转移。
智云旗下的一些核心产业链企业,比如智云微电子要出海,甭管去什么国家投资上百亿美元建先进的芯片工厂……
那都是能上全球政治新闻头条的大事,那根本就不是商业上的事,
智云就算想要这么干,也无法自己决定。
所以对于智云而言,核心产业链的转移,寻求更低的制造成本也只能在国内搞,海外就别指望了。
初步敲定了产业链逐步有序的进行转移计划后,九月份徐申学又跑到了琼州岛去了。
这个月南门航天又将会发射一枚试验火箭用于验证海上回收技术,不过和上个月发射的是昂贵无比的五号火箭不一样。
这一次发射的是四号小型火箭。
四号小型火箭看,在南门航天里一直都是作为小型试验火箭使用的,之前也尝试过推出商业化版本,但是在市场上的反馈不咋地,运载量太小,性价比比较低,所以没人搭理……
所以南门航天干脆也就不折腾了,直接把这玩意当成了各种试验平台,用来测试各种新技术。
九月十三日,南门航天发射场里再一次发射了一枚火箭。
单纯的火箭发射已经没什么新闻价值了,南门航天的发射频率是非常高的,今年都发射了二十多枚火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