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橙色革命 (2/6)
阔,水流平缓,可通航里程极长,航运价值很高,自古以来便是商业繁忙之河。
基辅罗斯时期,这条河流将零散的罗斯诸公国连接起来,小麦,皮毛,松香,蜂蜜,琥珀……大量的商品经过这条河流涌入黑海,进入君士坦丁堡和更加遥远的地中海,由于琥珀是线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贸易品,这条依靠维斯瓦河与第聂伯河,将波罗的海与黑海连接起来的贸易线路又被称为“琥珀之路”,与丝绸之路类似,同样以黑海岸边的君士坦丁堡作为最终目的地。
15世纪末期,曾经十分繁华的琥珀之路早已不复往昔,复兴之后的东罗马帝国历来秉持重商主义,对外来商品征收高额赋税,对商品出口则给予减税特权,试图形成一个包括核心区,边疆区,自治区,殖民地和友好盟国在内的“东罗马市场”,大搞贸易壁垒和商业单边主义。
当然,在对外口径上,东罗马帝国可是“自由贸易”的一贯支持者,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封锁。
在此背景下,东罗马帝国所急需的商品一般都会寻求市场内部的“平行替代”,哪怕有对外订单也必须交给友好势力,绝不让那些敌对国家挣到一分钱。
由于东罗马帝国与波兰立陶宛的关系一向恶劣,双方贸易往来逐年减少,东罗马帝国所需求的琥珀,皮毛,木材,蜂蜜和谷物要么来自于莫斯科大公国,要么来自于保加利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保加利亚已经逐渐成为了东罗马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最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但是,即使琥珀之路不再繁华,第聂伯河的航运价值却一如既往。
第聂伯河西岸,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上,一支两百余人的队伍正往东南方前行,从装束上看,他们显然都是信奉东正教的罗斯人。
积雪正在融化,泥泞覆盖平原,他们的行动速度非常缓慢,褴褛的衣衫挡不住依旧寒冷的北风,浸满泥水的皮靴将刺骨的寒冷传入每个人的身体,仅有的几匹骡子上要么背负着简陋的物资,要么承载着儿童和伤员。
队伍正中央,同样衣衫褴褛的教士背着一名男童,他的外貌就与罗斯人有很大不同,肮脏的黑发盘曲打结,浓黑的眉毛下是充满希望的黑眼睛。
这是一位年轻人,虽然也与队伍中的其他人一样饥肠辘辘,寒冷交加,但他的身体素质明显高出其他人一大截,挺拔的脊背,匀称的身材,健壮的肌肉……显然,他从小到大是根本没有挨过饿的。
“神父先生,我们还要走多久?”
他背上的孩子虚弱地问着,小脸冻得通红,眼睛半睁半闭,正在遭受重感冒的折磨。
“马上就要到了,等过了河,面包,牛奶和热水都会有的,医生也会有的。”
年轻教士安慰着,用罗斯语说道。
“我们都能享受到自由而安定的生活,相信我,一定会的。”
孩子点点头,闭上眼,不一会儿便沉沉睡去。
孩子的父亲走在教士身边,一边看着前路,一边担忧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谢尔盖,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
年轻教士开口问道。
“马上就要到了,不要再走散。”
“两百零三人,没有再走散,大家都聚拢在您的身边,尊敬的特拉贝尔西神父。”
谢尔盖恭敬地说道。
“不久前,我还以为南方人都怕冷,没想到您竟然抗住了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