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橙色革命 (1/6)
时光飞转,1478年的春季悄然降临。
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这是一个喜庆的季节,极速发展的大城市将巨量的商品生产出来,农业技术的提升,新式作物的引进和新村运动的开展则让广大乡村迎来农业繁荣,东罗马帝国将发展带来的绝大多数代价转嫁给了其他国家,帝国的头顶似乎万里无云。
但是,对于地中海世界仅剩的伊斯兰国家来说,这又是一个晦暗阴郁的季节,就在不久前,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君主,白羊王乌宗哈桑溘然长逝,这位一度被视为伊斯兰救星的君主终究没能将伊斯兰教在地中海世界的颓势扭转过来,格拉纳达已经毁灭,摩洛哥苟延残喘,以迦太基城为中心的北非中部正在以极快的速度重新基督化,浓郁的恐慌和不安弥漫在每个地中海穆斯林的心头。
当然,乌宗哈桑依旧进行了不少努力,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大量穆斯林工匠和穆斯林学者逃往东方,大不里士,迪亚巴克尔,科尼亚和安卡拉均迎来了发展与繁荣,埃及和叙利亚的马穆鲁克人更是在他的支持下成功颠覆了软弱的旧政府,建立了马穆鲁克军政府,新任的马穆鲁克苏丹正在以最暴力的手段重整国力。
乌宗哈桑死了,白羊王朝的盛世也随之崩塌,背水破黑羊的荣耀,一战定波斯的传奇,全都随着这位天选君主的离去而消逝在了1478年的春天里,他的儿子哈利勒凭借年龄和血统的优势暂时坐上了大不里士的宝座,但其余的王子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磨刀霍霍,整顿兵马,一场内战即将来临。
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与包括奥斯曼苏丹国,卡拉曼贝伊国,拉马赞贝伊国在内的安纳托利亚残余突厥国家的停战协约也在今年正式到期了,几位突厥君主几乎同时向君士坦丁堡派来了使节,要求续签条约,甚至请求朝贡,但全都遭到了坚定拒绝,甚至连皇帝的面都未能见到。
1478年4月,君士坦丁堡城外的马尔特佩山下,在上千名工兵和上万名奴工三个月的昼夜赶工下,紫色阅兵场修建完成,阅兵场的两边种植着大量的紫草和薰衣草,每逢花季,这里将成为皇家紫的海洋。
三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帝国各地的军队一波接一波地来到这里,在紫色阅兵场接受皇帝的检阅后开赴安纳托利亚,东罗马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上的军事力量急剧膨胀,截止到1478年4月,7个近卫军团和10个紫卫军团已经抵达安纳托利亚的西部和北部,征召兵的数目则更多,总数接近十万。
至此,东罗马帝国光复安纳托利亚的雄心展露无遗,残存的突厥国家紧急会谈,忙着签署协约,共抗强敌。
他们十分清楚,处于内乱之中的白羊王朝无法给他们提供什么实质性的支援,刚刚统一起来的马穆鲁克王朝更是国势微弱,西地中海上仅存的马林王朝也正在和葡萄牙人反复拉扯,他们的命运,终究只能靠自己来拯救。
但是,他们也十分清楚,东罗马帝国早就不复当初了,除了人口不足外,几乎没有任何弱点,无论是经济水平,军事技术,军事体制还是文化向心力均已位居地中海前列,是当之无愧的“列强”。
无论如何,一场风暴正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上空迅速成型,几百万人都将主动或被动地席卷进去,生存还是死亡,寄托于他们自己的选择与努力。
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上,春日的阳光融化了白雪,各条大河陆续解冻,带着粼粼的波光涌入大海。
克里米亚汗国灭亡后,原克里米亚旧地分别被克里米亚总督区,亚速总督区和哥萨克王国占据,克里米亚总督区由加夫拉斯家族掌控,管理克里米亚半岛的农耕地区,亚速总督区属于皇室姻亲加提卢西奥家族,主要管理卡法城以及周边城市,深度参与黑海贸易,哥萨克王国则建立在大草原上,从第聂伯河直到库班。
第聂伯河是欧洲第四长河,东欧第二长河,发源于瓦尔代丘陵的南麓,是西南罗斯的母亲河,联通了包括斯摩棱斯克,切尔尼戈夫,日托米尔,戈梅利,基辅在内的众多罗斯大城市,河道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