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联合纺织卡特尔 (5/8)
更不可能放弃前途大好的棉花,改用逐步沦为夕阳产业的麻纱。
但是,由于东罗马帝国是个殖民帝国,早在发现美洲时便引进了纤维较长的长绒棉与细绒棉,各大种植基地的粗绒棉一夜过时,困扰纺织业工坊的纤维问题迎刃而解。
有时候,根本不需要解决问题,而是需要转变思路。
在对东方纺织技术进行研究的同时,东罗马帝国的农业研究所也对这些纺织机械进行了一些本土化革新,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生产。
1475年,在皇室的资助下,来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根据《王桢农书》上的绘图,对水力大纺车进行了一些改良,加装了翼锭和滚筒,提高了水力驱动效率,并使其能够在水力不足的情况下用畜力和人力进行代替。
除此之外,他还设计出了一些依托于现有大纺车的衍生款,除32锭的基本款外,还有18锭和9锭的删减款,分别适配于蚕丝,羊毛和棉花的针对款,各个工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这种十分先进的纺织机被称为“达芬奇”式纺织机,依照传统,所有专利归赞助者所有,皇家纺织厂立马开启了升级换代,其余的私人纺织厂则需要象征性地上缴一些金钱作为专利费。
在此背景下,扬纳也迅速跟进,将自己在迦太基城的原有纺织工坊搬迁到城市西边的迈杰尔达河畔,利用迈杰尔达河的河水实现水轮驱动。
东罗马帝国的纺织业原材料比较全面,棉,麻,羊毛和蚕丝均有使用,这四种织物各有优劣,哪怕是麻纱也具有干爽透汗而价格低廉的优点,适合在炎热地区使用。
在纺织业发展过程中,东罗马帝国逐渐形成了三大纺织中心,分别是迦太基城的棉麻纺织,爱琴海南部沿海的丝绸纺织和爱琴海北部沿海的羊毛纺织,由于迦太基城靠近大西洋,且阿特拉斯山脉北麓本来就是棉花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暂时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棉纺织重镇。
当然,迦太基城虽然有迈杰尔达河的水利之便,但迈杰尔达河毕竟全年水量小,旱季流速慢,等原材料更加丰富,航运体系更加发达后,棉纺织业同样会向河流更多,水资源更丰富的色雷斯地区转移。
到时候,迦太基城或许能够保持一些纺织产业,但整个阿非利加地区却只能沦为种植园区和原材料中转基地了。
节节攀升的产量让纺织业市场迎来春天,扬纳的“白金公司”成为迦太基棉纺织业的霸主,年产量甚至超过了皇家纺织集团在迦太基城的分厂。
现在,扬纳已经成为了一位五十三岁的老人,拼搏一辈子,也该到了享受成果的年纪,但他却不敢松懈,每当有人提起,他总会有苦难言。
作为一个在东罗马盛世下白手起家的资本家,扬纳在年轻时吃了不少苦头,自认为无愧于心,他想将自己的资产完好无损地传给子孙,并让自己的家族产业发扬光大。
由于常年打拼在外,扬纳的长子和幼子都是花天酒地,混吃等死之人,唯一一个比较正常的次子虽然勤勤恳恳,但却没有什么出众的商业眼光和卓越的商业才华,为人比较木讷,只能老实奉行父亲的指示,没什么独立思考的才能。
东罗马帝国的资本主义才刚刚进入正轨,新鲜事物和新式技术不断涌现,更新换代很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扬纳不认为自己的儿子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击败对手,他必须为子孙们寻求一个更加保险的“铁饭碗”。
“扬纳男爵,白金港就要到了,您这次准备怎么扩张自己的商贸版图?”
舰船即将靠岸,帕夫洛斯看向怔怔出神的扬纳。
“据我所知,您的虚血症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似乎不该继续在海洋上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