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389章 联合纺织卡特尔 (4/8)

们的最爱,基本上喝上一次便停不下来,在刚果王国首都,每当东罗马商品集中到来时,大街上总会出现一大批把自己灌醉而死的土著,连当地教会都看不下去,向国王提出抗议,却遭到了同样是个酒鬼的国王的坚决反对。

    东罗马帝国和东正教会已经明令禁止了成瘾性加料酒类在帝国本土的传播和售卖,但这项规则在西非显然是不适用的,圣威廉港内已经建起了不少烈酒二次加工坊,他们将会从西非土著手中收购罂粟果和阿拉伯茶,进行一些简单提取,将其加入从帝国本土运过来的烈酒中,然后再以高价售往西非,进入千家万户,从中挣取大量利润。

    这个时候还没有鸦片吸食法,印加土著发明的古柯叶吸食法也尚未传播开来,对于西非土著来说,东罗马资本家提供的加料烈酒便是最好的麻醉剂,酿造高度酒可是一门真正的技术,土著们没办法自产自销,他们陷得越深,对东罗马商贸体系的依赖就越深。

    在这二十年里,扬纳本人也迅速发家致富,成为了白金港最大的棉花收购商,在迦太基城建立了专门从事棉纺产业的“白金公司”,又将其投入位于君士坦丁堡金角街的证券交易所中,吸引了大量投资,将生意越做越大,他对自己的成就非常自豪,将家族姓氏改为了“瓦姆瓦基”,意为棉花。

    在这期间,东罗马帝国的棉花产业进行了两次革新,从新大陆而来的美洲棉代替了旧大陆的印度棉,从东方而来的新型纺织工具让大工坊生产成为可能,经历过几次亏损后,扬纳渐渐明白了新事物和新技术的重要性,也开始学着其余资本家一样投资大学,投资技术,投资天才,斥资一万索利都斯开设了迦太基城第一所纺织专科学院,为自家工坊培养高级工匠的同时,也大力钻研纺织技术。

    实际上,东罗马帝国所谓的纺织业“研究”主要就是对印度和华夏的纺织技术进行学习和革新,东印度公司每年都会委托海盗搜罗大量东方书籍,人文研究所的翻译员则会将这些书籍翻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材料主要来源于蒙元时期,比如《农桑辑要》和《王桢农书》,东方农书极其详尽,且配有大量插图,非常适合学习研究。

    《农桑辑要》中对棉花种植方法的叙述让种植园主们大受启发,《王桢农书》中对元代水转大纺车的详细解构则真正推动了东罗马纺织业的工厂化,这种水力纺车可以用水力,畜力或人力驱动,是东方文明的伟大科技瑰宝,已经基本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对发达机械“驱动机器、传动机构和工具机”的三项特点定义,效率比普通纺织工具高出几十倍,已经不再属于“简单工具”的范畴,是一种真正的近代机械,比原时空中大英帝国的水力纺织机早上几百年。

    在元明两代,东方王朝已经出现了纺织业的资本主义萌芽,一些工坊开始采用“雇佣制”的生产分配模式,但或许是由于统治阶级害怕民间工坊的大量滋生会扰乱秩序,增加管理成本,又或许是“重农抑商”的思维定式让他们不想将农业用水分配出去,他们依旧采用了官办工坊和民间原始手工业的模式,民间大工坊遭到打压,资本主义的萌芽终究就只是萌芽罢了。

    在封建体制下的官办工坊难以实现技术革新与技术推广,甚至无法做到打击垄断——他们的确压制了民间大商人的垄断,但自己却成为了新的垄断者。

    哪怕在17世纪,东方的大部分生产技术都并不落后于西方,根本就不是技术的问题,真正落后的就是那一套根深蒂固的封建体系了。

    当然,元代水力大纺车的落寞却不仅仅是因为落后的制度,这与纺织原材料的变更具有极大关系,作为一台大机器,水力大纺车适合长纤维纺织,在东方一般会被用于麻纤维的纺织上,但元明两代正好是东方纺织业从麻到棉的转折期,截止到目前为止,棉已经几乎取代了麻,成为东方王朝廉价纺织品的主要原材料。

    世界上有三种棉,分别是原产于印度的粗绒棉,原产于美洲的长绒棉和细绒棉,很不幸的是,东方王朝的棉花正是粗绒棉,纤维短,质量差,基本上只能采用手工织布,不适合工厂生产,水力大纺车得不到重用,自然渐渐消失。

    东罗马帝国一样无法解决粗绒棉的纤维问题,也无法制造出一个适合短纤维的纺织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四合院:娄小娥于莉给我包水饺 齐眉 末世:姑娘莫慌,我物资够用百年 她发疯,他兜底,团宠谁都惹不起 冻死风雪夜,重生真嫡女虐翻全家 错认反派当爹,我成大院团宠了? 沉溺蝴蝶 我重启灵根,师门上下都麻了 陛下重生后对我穷追不舍 港片:我洪兴仔,情报大王什么鬼
相关推荐:
四合院:娄小娥于莉给我包水饺 齐眉 冻死风雪夜,重生真嫡女虐翻全家 错认反派当爹,我成大院团宠了? 沉溺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