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绛紫色之城 (4/6)
bsp; 原时空中,以弗所城将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日复一日地衰败下去,直到最终惨遭遗弃。
对于以撒来说,以弗所无疑是东罗马人民的文化瑰宝,一片一片的古建筑遗迹无不记载着古希腊,古罗马和早期基督教的光辉历史,本身也并非像特洛伊古城那样无药可救,如果任其荒废,简直太过可惜。
为了挽救以弗所古城,以撒命人制定了以弗所复兴计划,将会从三个方面改善城市状况,不求恢复过往繁荣,至少也不能随意荒废。
第一,解决交通问题,为了让以弗所城重新联通海洋,以撒命令亚细亚行省的地方官员征调奴隶,开掘水道,让巴因德尔河重新成为以弗所与爱琴海之间的优良水道,让商品交换变得更加便捷。
当然,巴因德尔河并非大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小船的确能够从海上通过河流抵达城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舰船变得越来越大,商人们不怎么愿意冒着搁浅的风险驶入巴因德尔河,不太愿意停靠在以弗所的内河港口中,哪怕以撒成功开掘河道,巴因德尔河还是只能供小船通航,以弗所的竞争力还是远远不如士麦那这种完完全全的沿海城市。
有时候,短短的一公里往往就决定了城市的命运。
但是,以撒也不是没有办法,他直接将巴因德尔河入海口的一座奥斯曼时期的海港小镇划入以弗所的控制范围中,逐渐将以弗所旧城的大部分人口和产业搬迁过来,实现“腾笼换鸟”。
这样一来,以弗所重新出现在了地图上,新城区依然可以从事海洋贸易,旧城区则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宗教产业吸引人口,由于距离很近,随着城市的发展,两片城区终将连成一体,以弗所城也就实现了复兴。
第二,吸引人口,以弗所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早期基督教最著名的几座城市之一,据说还是使徒约翰整理文件的地方和圣母玛利亚最后生活过的地方。
以撒直接让教会肯定了这些说法,出资重修以弗所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还决定将自己从收藏家手中买来的《以弗所书》的西奈抄本存放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中,允许朝圣者参观,并在各大报纸上大力宣传。
至于圣母玛利亚到底是不是在这里去世的,西奈抄本到底是不是原件,这根本就不重要。
但是,仅有这两点是完全不够的,以弗所城在海洋贸易上已经不是士麦那的对手了,哪怕依靠宗教朝圣也很难恢复过往荣光,必须为其寻找一个特色产业。
于是,以撒命人翻遍古籍,再结合现实需求,总算为以弗所城找到了出路。
想到这里,以撒将咖啡一饮而尽,走下市政厅,冲侍卫吩咐几声,翻身上马,向海边的以弗所新城区走去。
不到一公里的距离转眼即过,眼前的港口小镇虽然并不繁荣,但却十分安宁。
绕过主要街道,以撒来到一片远离镇中心的房屋,房屋不远处的海面上有着为数不少的浅海暗礁,一些渔民在暗礁旁建造渔排,养殖生蚝,鲍鱼以及各种可食用贝类。
海产品的养殖业很早便已经出现,相关技术不算成熟,但已经完全够用,在十五世纪末,最著名的海产品养殖基地是位于法兰西的康卡勒小镇,这里的渔民每年会为巴黎城提供大量的新鲜生蚝,甚至能够得到国王的青睐。
天气十分晴朗,从高处向海面望去,以撒隐隐还能看到一些陆地的轮廓,那是东爱琴海诸岛,距离以弗所城很近。
走近房屋,以撒立马闻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恶臭,就像是腐烂的动物尸体。
见以撒到来,负责人立马跑来迎接,以撒挥手阻止了他的发言,来到位于正中央的大工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