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顿巴斯煤田 (1/7)
广袤的黑土地上盖满白雪,阴云终于散去,苍白的太阳洒在雪原上,让整片大地白得耀眼。
这里是南俄草原,位于顿涅茨河与亚速海之间,是顿河哥萨克的领地。
由于没有奥斯曼人的支援,原先占据南俄草原的克里米亚汗国没能如原时空一样苟延残喘到18世纪,东罗马皇子查士丁尼依靠哥萨克骑兵和切尔克斯战士,在汗国陷入内战时一举灭亡了这个由鞑靼人建立的国家。
在之后的几年中,哥萨克骑兵们不断消灭着黑海北岸的鞑靼人残余势力,基本扫清了从第聂伯河到顿河一带的鞑靼部落,将他们赶到四面八方,有些人选择成为哥萨克的一员,有些人选择向波兰立陶宛宣誓效忠,还有不少鞑靼人投靠了同为金帐汗后人的阿黑麻汗。
由于哥萨克骑兵凶狠残暴,查士丁尼也不想为这群喜好自由的草原汉子设置太多框架,他们经常会在攻破鞑靼营地后进行大规模洗劫,哥萨克王国的疆域扩展之后,整个南俄草原的文明程度反而有所降低,人口迅速减少,经济发展严重倒退。
但是,哥萨克王国的成功和查士丁尼的“自由主义”治理方针让立陶宛境内的罗斯农奴备受鼓舞,东罗马帝国迫切需要的劳动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大量的罗斯农奴开始逃离立陶宛人的掌控,渴求和平与安宁的往往会选择进入东罗马帝国,向往战争与冒险的则会成为哥萨克的一员。
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大规模叛逃显然是有幕后推手的,兼任波兰国王与立陶宛大公的卡齐米日四世对此一清二楚,同时向君士坦丁堡和顿河畔君士坦丁寄去了措辞严厉的信件,认为西南罗斯是立陶宛大公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则是西南罗斯的唯一君主,要求两个国家立即停止对农奴叛逃的支持,否则将采取反制措施。
当时正值西地中海纷争的白热化时期,两位皇帝都在西方征战,掌管东罗马帝国的皇太孙君士坦丁和皇后莱昂诺尔只给卡齐米日四世写去了一封平平淡淡的回应,表示知道了,但是不改。
至于哥萨克王国,他们的举动则更加暴烈,高层盖特曼要么是皈正鞑靼人,要么就是从立陶宛跑来的逃奴,他们对卡齐米日四世绝无好感。
尽管如此,在请示了王太子君士坦丁后,担任大盖特曼的帖木儿塔什还是召开了会议,让教士和盖特曼们说说看法。
会议上,东正教的教士认为卡齐米日四世对罗斯正教徒的强行统治是不合法的,理应尊重罗斯逃奴的意愿,盖特曼们则在会议上把波兰人和立陶宛人骂了一个遍,一边谩骂,一边嘲笑。
最后,会写拉丁文的大盖特曼负责写回信,其余盖特曼则十分开心地你一言我一语地编起了回信的内容,称卡齐米日四世为“该隐的孽畜,提丰的走狗,耶梦加得与海德拉的交媾产物,芭芭雅嘎和梅菲斯特的血脉至亲”,认为他比路西法更加傲慢,比利维坦更加善妒,比贝利尔更加懒惰,比玛门更加贪婪……
总之,哥萨克们认为卡齐米日四世这位“巴比伦贱货,马其顿车夫,耶路撒冷马尿贩和鞑靼娈童”没有资格来管哥萨克的事情,让他趁早把自己装进泡满猪尿和马粪的坑道中溺死。
于是,当这封《扎波罗热,顿河及库班哥萨克给波兰立陶宛国王的一封信》呈递到卡齐米日四世的案头后,这位一向好脾气的君主也气得大发雷霆,整整三天都吃不下饭,指责东罗马帝国的伊萨克皇帝为“披着文明外衣的野蛮人”,说查士丁尼更是“蛮族人的可汗,穿着紫色衣服的蒙古人”,尽管他们两人对此事毫不知情。
当然,就算事后知道了,他们肯定也不会为了换取一个本来就关系不睦的君主的善意而惩罚自己的下属。
然而,骂归骂,卡齐米日四世却对此事毫无办法,只能待在克拉科夫或维尔纽斯的王宫中生闷气。
在成功战胜条顿骑士团并拿下了大片膏腴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