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5)
换源:
完的话接着说下去。
这些人的光,都能在《登幽州台歌》里找到根——那声“独怆然而涕下”,不是结束,是开始。
是陈子昂用自己的命,在黑暗里点了一根火柴,虽然他没等到火燎原的时候,这火苗终究是烧起来了。
杜甫后来写过一句诗:“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说的就是他;
韩愈也说过:“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说大唐的好文章,是从陈子昂开始的。
连后来的白居易,搞“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追根溯源,也是跟着陈子昂的脚步走。
现在去幽州台,还能看见那堆残垣断壁,石碑上刻着他的《登幽州台歌》,来来往往的人都站在那儿读,读得声音洪亮。风还是那么野,吹着石碑上的字,像是在替他回应那些读诗的人。
现在读唐诗,读的是李白的狂、杜甫的沉、王维的淡,很少有人想起,最早在文明断层里喊出声的,是陈子昂。就像我们抬头看见满天星星的时候,很少会想,最早点亮那颗星的人,曾在黑夜里冻得有多抖。
他一辈子没做成啥“大事”,没当过大官,没打过大胜仗,可他用自己的悲怆,给大唐的精神找了条路。那条路,后来走满了人,走成了唐诗的河,走成了我们现在还在念的“天地之悠悠”。
你说,这算不算另一种“不朽”?
风又吹过幽州台,石缝里的野草又弹了起来,绿莹莹的,像在替他点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