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三十六章 韦应物:安史之乱把他打落尘埃 (3/4)

农夫亦良勤”——他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不再是以前那个“横行乡里”的无赖;他写自己的思念:“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他想念长安,想念韦家,想念以前的日子,这种想念,不再是“想当侍卫耍无赖”,而是“想回到安稳的时光”;他写觉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后悔少年时没好好读书,现在只能加倍努力。

    有一回,他遇到以前的一个狐朋狗友,那个朋友也落魄了,看见韦应物在读书写诗,就嘲笑他:“韦三卫,你咋变成书呆子了?以前的威风呢?”

    韦应物放下书,平静地说:“以前的威风是假的,靠皇帝、靠家里;现在的读书写诗是真的,靠我自己。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

    那个朋友愣了,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个韦应物,又不是那个韦应物了。以前的韦应物,眼睛里只有嚣张、只有玩乐;现在的韦应物,眼睛里有了平静、有了坚定、有了对生活的热爱。

    安史之乱结束后(763年),韦应物已经32岁了。这八年里,他从一个“没靠山、没本事”的落魄侍卫,变成了一个“会读书、会写诗”的文人,还因为诗写得好,被人推荐当了个小官——洛阳丞(洛阳的一个小吏,负责地方治安)。

    虽然官小,韦应物做得很认真。以前他是“横行乡里”的无赖,现在他是“维护治安”的官,他知道百姓的苦,所以从不欺压百姓,反而经常帮百姓解决困难——有农户的庄稼被淹了,他就帮着申请减免赋税;有小吏欺负百姓,他就严肃处理,哪怕对方是豪门子弟。

    有人说他“傻”:“你以前也是豪门子弟,现在干嘛帮这些穷百姓?”

    韦应物说:“我以前就是欺负百姓的无赖,现在我要弥补以前的过错。而且,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好。”

    后来,他因为政绩好,又会写诗,一步步升官,从洛阳丞做到了滁州刺史、江州刺史,最后做到了苏州刺史——这就是后人称他“韦苏州”的原因。

    当了苏州刺史后,他还是保持着“读书写诗”的习惯。每天处理完政务,就回到书房,读读书,写写诗,他的诗越来越“清雅”,越来越“有禅意”——写江南的春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苏州的风景:“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写自己的生活:“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这些诗,没有少年时的嚣张,没有乱世时的痛苦,只有平静、淡然、对生活的热爱。有人说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王维的诗并称“王韦”,成为中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他后来在《逢杨开府》里,把人生总结得明明白白:“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从“憔悴被人欺”到“出守抚茕嫠”(当地方官安抚孤儿寡妇),他的人生,因为安史之乱,彻底“翻盘”了。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可能还是那个“鲜衣怒马、横行乡里”的韦三卫,一辈子靠皇帝的恩宠、家里的势力混日子,最后可能因为赌钱输光家产,或者得罪人被打死,成为历史上一个无名的“豪门无赖”。

    安史之乱,把他的“靠山”全毁了,把他从云端摔进泥里,逼着他“醒过来”,逼着他读书、写诗,逼着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场乱世,是他的“灾难”,也是他的“机遇”;是他的“转折点”,也是他的“重生”。

    韦应物晚年在苏州,经常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春雨,想起安史之乱时的日子——想起破庙里的柴火,想起老秀才给的《论语》,想起在河边练字的自己。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这辈子,最该感谢的,就是安史之乱。要是没有那场乱世,我永远不知道自己能活成什么样。”

    安史之乱毁了他的“少年荒唐”,却也成就了他的“晚年清雅”;毁了他的“靠山”,却也逼出了他的“本事”;让他尝尽了“被人欺”的苦,却也让他懂得了“尊重人”的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看见弹幕开始攻略竹马军师 修仙界大佬穿成真千金,爆火娱圈 我出马遇到的那些事儿 阴司归来,俗世天师的咸鱼生活 殿下,驸马遇喜了 名义:我开局截胡钟小艾,亮平炸了! 红月之祭 七十丫头,穿星际开机甲怎么了? 颠覆三国:打造神级铁卫军 天下盛宴
相关推荐:
看见弹幕开始攻略竹马军师 修仙界大佬穿成真千金,爆火娱圈 我出马遇到的那些事儿 阴司归来,俗世天师的咸鱼生活 殿下,驸马遇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