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二十六章 早逝的“花相似”诗人:刘希夷 (2/3)

    这下宋之问就恼了——你一个晚辈,居然不给长辈面子?而且还断了我的“好机会”?关于接下来的事,史书里有不同的说法:《大唐新语》里说,宋之问因为没要到诗,心生怨恨,就派人把刘希夷给杀了;还有的史料说,宋之问把刘希夷关起来,逼他改诗,刘希夷宁死不从,最后被活活气死或者饿死。不管哪种说法,核心都是:刘希夷的死,和宋之问抢诗脱不了关系。

    让人唏嘘的是,刘希夷死的时候,才29岁。29岁啊,放在现在,正是一个人事业刚起步、才华要爆发的年纪;放在初唐,要是他能活下来,说不定能和李白、王维他们并肩,写出更多流传千古的诗。他偏偏就这么没了,像一颗刚亮起来的星星,突然被乌云遮住,再也无法发出光来。

    而且最讽刺的是,刘希夷早就把“生命无常”写进了自己的诗里。他在《代悲白头翁》里写“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提醒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因为衰老和离别来得比想象中快;他还写过“浮生若梦能几何,浮生若梦何足多”,好像看透了人生的短暂。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这么“短暂”,而且死得这么憋屈——不是病死,不是意外,而是因为一首诗,被自己的舅舅害死。

    后来宋之问也没好下场:他因为依附武则天的宠臣,后来又卷进宫廷斗争,最后被皇帝赐死。有人说,这是他抢诗杀外甥的“报应”。不管怎么说,刘希夷再也回不来了,他那身才华,就这么永远停在了29岁。

    聊完刘希夷的故事,别只停留在“可惜”上,其实他的经历,藏着一个关于“天赋”的大道理——天才往往和“脆弱”绑在一起,就像好看的花,开得艳,但也容易被风吹折断。

    刘希夷就是这样。他的天赋是“敏锐”——能比别人更早看到生命的本质,能把别人说不出口的感受写成诗。可这种“敏锐”也是把双刃剑:它让他的诗充满真情实感,却也让他更容易感受到现实的凉薄和压力。比如他拒绝宋之问的时候,可能没考虑到舅舅的功利心会到“杀人”的地步;他写“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候,可能没意识到会成为“不同”里的那个人。

    说白了,他有“写诗的天赋”,却没有“应对现实的韧性”。而这种“韧性”,不是靠天赋就能来的,得靠成长中的“磨砺”和“支持”。

    首先是“家庭支持”。刘希夷的家庭背景记载不多,但从他能和当官的舅舅宋之问往来来看,家里条件应该不算差,能供他读书写诗。可问题是,家里可能只关注他的“才华”,却没教他怎么应对“人心险恶”——比如遇到宋之问这种功利的长辈,该怎么保护自己?该怎么拒绝不合理的要求?要是当时有人能提醒他“舅舅不是好人,你得躲着点”,说不定悲剧就不会发生。

    然后是“社会包容”。初唐的社会虽然开放,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一点不少。刘希夷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要是能遇到一个“伯乐”——比如像李白遇到贺知章那样,有人欣赏他的才华,还能保护他的纯粹,他可能就不会被宋之问欺负。可他遇到的是宋之问这种“抢才”的人,而当时的文坛和官场,也没人站出来帮他说话,最后只能让他一个人面对危险。

    这事儿放在现在,其实也有借鉴意义。比如现在有很多“早慧儿童”——有的孩子三岁会背诗,五岁会画画,家长都把他们当成“天才”来培养,报各种兴趣班,逼他们拿奖。家长往往忘了,“天才”也是孩子,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才华的培养”,还有“心理的成长”——比如怎么面对挫折?怎么拒绝别人?怎么保护自己?只盯着天赋,忽略了心理韧性,就算孩子小时候再厉害,长大了遇到一点压力,也容易“崩溃”。

    还有那些有天赋的年轻人——比如刚毕业的设计师、作家、音乐人,他们像刘希夷一样,有满肚子的“创意”和“理想”,一进入社会,就会遇到“抢创意”“压工资”“被前辈欺负”的事。这时候,要是他们有足够的“韧性”,知道怎么争取自己的权益,怎么保护自己的作品,就能在坚持理想的同时,好好活下去;要是像刘希夷那样,只有才华没有韧性,要么被现实打败,要么像他一样,连展示才华的机会都没了。

    所以刘希夷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古代诗人的悲剧”,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兵王之我是一个交警 大唐第一女判官 权臣把我送暴君?重生夫人睚眦必报 系统通万界,我妈的小卖部被抢空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搬空家产去海岛,娇小姐她赢麻了 仙尊纵横蓝星记 流放后,我靠种田名动天下 两界高武:收束诸天成大罗
相关推荐:
家族修仙:从孔雀血脉开始 红楼梦中梦之晴雯 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宋宫医妃:冷面帝王心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