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二十四章 王昌龄:把风沙与冷暖写进诗里 (2/3)

>    三十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放榜那天,他在长安街上跑着喊着,像个精神病人。高兴没几天,他就蔫了下来——朝廷给了他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说白了就是个抄文书的,每天对着一堆旧卷子,抄得手都酸了,连见皇上的机会都没有。

    有回抄卷子的时候,他看到一份关于边塞的奏折,说今年边关又冻死了不少人,粮草也不够。他想起李二,想起那些守城的将士,心里不好受。晚上跟朋友喝酒,他写了首诗:

    “对酒不能言,感慨怀辛酸。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朋友劝他:“别着急,慢慢来,总会有机会的。”

    机会没等来,麻烦倒先来了。四十一岁那年,不知道是谁诬告他,说他“不遵礼法”,朝廷把他贬到了岭南。岭南那地方,潮湿得能长出蘑菇,到处是毒虫猛兽。

    他坐着船南下,走了三个多月,一路上吐了无数回,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有天晚上,船停在江边,他看着满江的寒雨,想起自己的遭遇,又想起长安的朋友,写了首《芙蓉楼送辛渐》——那时候辛渐正好要回长安,他托辛渐给朋友带话: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想告诉所有人,就算被贬到这鬼地方,他的心还是干净的,跟玉壶里的冰一样,没沾半点脏东西。

    还好,没过多久,朝廷大赦,他能回长安了。刚回去没两年,结果又出事了——有人说他“谤议朝政”,其实就是他跟朋友喝酒时,说了几句朝廷办事不力的话。这次,他被贬到了龙标(今湖南黔阳),当了个“龙标尉”,比之前的官还小得多。

    龙标那地方,比岭南还偏。没有长安的繁华,没有边塞的壮阔,只有满目的青山和听不懂的方言。王昌龄没抱怨,反而过得挺自在。

    他每天没事就去山里转,跟老农聊天,跟小孩玩,还教当地的孩子读书写字。有回他看到个农妇,站在村口的柳树下哭,问了才知道,她丈夫去当兵了,好几年没回来。

    他想起写的“悔教夫婿觅封侯”,心里不是滋味,又写了首《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地的人都喜欢他,说这个王官儿没架子,还会写诗。有回他生病了,村民们提着鸡蛋、红糖来看他,把他的小屋挤得满满当当。他看着那些淳朴的笑脸,心里暖烘烘的——原来就算被贬到这么偏的地方,也能找到活着的意思。

    在龙标待了八年,王昌龄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他不想当官了,想回太原老家,陪着老娘(那时候老娘还在),安安稳稳过剩下的日子。

    五十九岁那年,他辞了官,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回乡的路。

    他却没走成。路过亳州的时候,他遇到了亳州刺史闾丘晓。闾丘晓是个小心眼的人,听说王昌龄的名气大,心里嫉妒。

    那时候睢阳被叛军围着,朝廷让闾丘晓出兵救援,可他怕打仗,迟迟不肯动。王昌龄看不过去,就劝他:“大人,睢阳城里的百姓快饿死了,您要是再不出兵,就来不及了!”

    闾丘晓被说急了,又怕王昌龄去朝廷告状,就找了个借口,把王昌龄抓了起来,偷偷杀掉了。

    那天晚上,亳州下着小雨。没人知道,那个写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诗人,那个心里装着边塞将士、装着穷苦百姓的诗人,就这样死在了一个小人手里。

    他死的时候,怀里还揣着一本没写完的诗稿,上面有句没写完的话:“回家……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暑假家访,女儿毒宠吓坏全网! 港片情报王 影帝高冷捂不热?那就离婚! 二婚穷老公,竟是顶级真大佬 我真没想霍霍娱乐圈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书籍1393953 唐厨阿蛮 问鼎:重生后我权势滔天 你们贵族学院都喜欢舔死装直男?
相关推荐:
港片情报王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唐厨阿蛮 你们贵族学院都喜欢舔死装直男? 将门弃女:战王他日夜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