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115章 温庭筠:从漂泊孤童到“温八叉” (2/3)

很多权贵子弟不用真才实学,靠家里的关系就能上榜,甚至花钱买通考官,把真正有才华的寒门子弟挤下去。温庭筠看不惯这个,不仅在诗里暗讽,还在考场上“搞事情”——帮别人答题。

    一开始只是帮身边相熟的穷书生,后来帮的人越来越多。他觉得“我考不上没关系,能帮这些有才华的人考上,也算没白费我的本事”。可他忘了,科举是朝廷的大事,“帮人答题”就是“舞弊”,是大罪。

    真正让他栽大跟头的是大中九年(855年)那回科举。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沈询,听说温庭筠爱帮人作弊,特意把他安排在“隔离座”——单独一个桌子,离别的考生远远的,还派了两个小吏盯着他,心想“这样你总没法帮人了吧”。

    温庭筠是谁?他早有办法。开考后,他假装埋头写自己的卷子,其实趁小吏不注意,用纸条把答案写好,揉成小团,往旁边考生的桌子底下扔;有时候还故意咳嗽几声,用暗号告诉别人怎么写。就这么着,他居然在两个小吏的眼皮子底下,帮了八个考生答题!

    考完试,沈询收到举报,说温庭筠又帮人作弊了。沈询一开始还不信,派人去查,结果八个考生的卷子,有好几句诗跟温庭筠的草稿长得像,还有人直接承认“是先生帮我写的”。沈询气得拍桌子:“温庭筠!你这是把科场当儿戏!”

    温庭筠一点都不慌,反而当着沈询的面说:“大人,那些权贵子弟靠关系上榜,您不管;我帮几个寒门书生,您倒较真了?这科举,考不考还有什么意思!”

    这话彻底得罪了沈询。沈询不仅把温庭筠的卷子判了“不及格”,还上报朝廷,说他“扰乱科场,目无王法”。朝廷很快下了旨:贬温庭筠为隋县尉,而且“永不得参加科举”。

    消息传来,温庭筠在客栈里喝酒。他拿着圣旨,笑了半天,最后一口喝干碗里的酒,把圣旨扔在桌上:“不考就不考!这破科举,我还不稀罕呢!”

    夜里没人的时候,他摸着母亲的遗像(那时候他娘已经去世了),还是掉了眼泪。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中进士,让娘能风光一回,可现在,连这个机会都没了。他想起小时候娘带着他漂泊的日子,想起老秀才说他“有出息”的话,想起那些嘲笑他“温钟馗”的人,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

    有人说温庭筠傻,放着好好的才华不用,非要去帮人作弊,自毁前程。可他自己知道,他不是傻,是不甘心——不甘心寒门子弟的才华被埋没,不甘心权贵能随意践踏规则,不甘心空有一身本事,却连个证明的机会都没有。

    被贬到隋县当县尉的日子,温庭筠过得很憋屈。县尉是个芝麻小官,每天要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调解邻里吵架、抓小偷小摸,根本用不上他的才华。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县衙的院子里喝酒,喝多了就写诗,诗里满是愤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皇帝的圣旨虽然给了我官职,我这才华,反而成了拖累我的东西。

    就算过得再憋屈,他也没放弃写诗。在隋县的那几年,他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比如《烧歌》里写“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把农民烧山种地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还有《织锦词》,写织女“札札机声晓复晡,眼穿力尽竟何如”,感叹织女的辛劳。这些诗,没有了以前的艳丽,多了几分沉重,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晚唐的社会真相。

    后来有人问温庭筠:“你后悔帮人作弊吗?后悔没考中进士吗?”

    他想了想,摇摇头:“我后悔的是没早点看透科举的本质,让我娘担心;但我不后悔帮那些书生,也不后悔跟权贵较劲。我温庭筠这辈子,宁可不做官,也不能丢了‘真’字——写诗要真,做人更要真。”

    这就是温庭筠,一个出身寒门的才子,一个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的“倒霉蛋”,一个敢跟权贵叫板的“叛逆者”。他的崛起,靠的是天赋和努力;他的困境,是晚唐寒门子弟的缩影。就算命运对他不公,他也没低头,没放弃,用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人生,也写出了晚唐的风骨。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重回高中,我不当舔狗 新王伦新梁山 书籍1333077 带着女儿做上门女婿 陛下,你管这叫没落寒门? 嫡女风华:重生后虐爆全家 分手?除非我死了 成魔门叛徒,清冷女魔头千里追夫 快穿,可怜崽崽被爸爸宠上天 侧妃进门我让位,死遁了你疯什么
相关推荐:
重回高中,我不当舔狗 新王伦新梁山 书籍1333077 陛下,你管这叫没落寒门? 嫡女风华:重生后虐爆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