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正道 (2/5)
对简单,很多事情没有考虑进去,就比如蚕桑采织、畜禽养殖等其他收入没有统计,同样,这个模型也没有考虑家庭成员生病,以及需要面对的其他赋税等各类支出,总体而言,在帝国模型下,底层自耕农生活普遍艰难。
现实中,更为困难。
单说帝国模型中的五口之家耕种一百亩田地,就基本不存在,一般少则七八亩,多则二三十亩,一百亩少之又少。
大汉的田赋很低,但耐不过苛捐杂税多,一般郡县的百姓生计就很困难了,又何况贫苦郡县,庄熊罴的二千石俸禄,在朝廷对临晋郡赋税面前,算不了什么,但庄熊罴还是义无反顾填补了进去。
“难得。”
刘据默了一下,颔首道:“章奏之中,你说要开辟渠道从洛水引水灌田,改数万顷盐碱田为良田是吗?”
“是,上君。”谈到公事,庄熊罴的兴致一下子就上来了。
“你要朝廷什么帮助?”
“工匠、庸工、钱粮。”
庄熊罴完全不懂什么客气,简洁明了道:“要朝廷派来能在商颜山中开辟水渠的工匠,和大量修渠挖渠的庸工,以及诸费所使的钱,至少……至少也要三…四…五亿钱。”
“到底要几亿钱?”刘据笑道。
“五亿钱。”庄熊罴如实答道。
从征县到重泉县,两地的直线距离就有百里,而且引洛南下,必须穿越商颜山,也就是要有一个长达数里,乃至十里的引水隧洞,帝国级工程,也要有帝国级的价钱。
五亿钱!
庄熊罴有把握在几年左右将水渠修建成功。
刘据一时无言,不是太多了,是太少了,五亿钱,就是五万金。
能灌溉出数万顷良田的帝国工程,仅仅只要五万金,而父皇为了修建建章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四座逍遥宫,却要动用三百万金。
庄熊罴不是第一次呈上章奏,在父皇执政时也呈上过,却“淹”了。
宁可修宫三百万,不愿五万利国民。
“上君,多吗?”庄熊罴忐忑问道。
刘据摇摇头,“庸工要多少?”
“一万人即可。”
“临晋一郡之大,连万名庸工都凑不出来,要从他地寻求?”
“回上君,临晋之中,多为老人,耕田尚可,难堪修渠。”
“丁壮男儿做甚去了?”
“……”
庄熊罴沉默少顷,“回上君,都去当兵了。”
刘据一怔。
秦汉两朝战争,距离咸阳、长安最近的关中子弟,是伤亡最重的,本来在孝文帝之治下,恢复了不少生气,孝景帝的七国之乱又打没了些,父皇即位初期,未有战事又缓了口气,然后就是十数年汉匈战争。
临晋郡本就不是什么富地,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已然民力凋敝,十室几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