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筑巢引凤抢先机 (3/4)
nbsp; 简单说就是用更先进的销售模式取代臃肿不堪的落后百货公司模式。
黄伯很吃惊,但转身跟他开始认真探讨起来。
其他人正好抓住这个间隙讨论关于到对岸投资建设的思路。
秦羽烨这才偶尔抬头看眼,以前她梦寐以求的场面现在居然不如两人之间这个小不点更吸引她。
可能还是天然的母性吸引。
亿万富豪可不是随随便便召之即来。
只有生意才会驱使他们在大过年前还跑沪海来。
他们对内地巨大市场的渴望才是源动力。
让卫东在江州时候还多抗拒他们的强势进入,但来到更加外向型,也更有承受能力的沪海,他还是主动邀请了各位共同参与。
毕竟江州多几个港商投入什么项目,不会带来多少连锁改变。
甚至可能会因为这些资本家,破坏了本就很羸弱的内地工商业。
沪海就不同了,全世界都看着这里的变化。
近在咫尺的右岸、东瀛,华人遍地的东南亚,资金更雄厚的欧美投资商,都看着这里的一举一动。
在揣测这个东方大国的各种政策和开放力度。
起码到这会儿,几乎所有外部看东大都是感觉厚厚的铁幕那般神秘。
HK是唯一的交流买卖中转,沪海算唯一的展示窗口。
如果能早一点拉动这股对内地的投资,港币也是外汇。
更何况坐在万国建筑群的露台上,绝对是江州那内陆码头无法比拟的泱泱气派。
国家把江州作为计划单列市,作为改开工业改制的试验田,给予了不少政策上提前的优势。
那都没法和沪海比。
整个近代史上这里就是商家必争之地。
能坐在这种历史古迹的建筑上闲聊,都会油然而生在创造历史的操控感。
说起来沪海市真是走了一步妙棋。
从这些闲置建筑中挑一栋给让卫东,就让他拿来作为道具装逼。
显然效果极好。
几位老港商都这么看。
稍微商量下,终于确认他们也会各自投入在对岸的商业大厦。
当然根据各自财力不同,侧重地产内容不同,规模用途也有差别。
德叔准备要两万方土地,准备兴建酒店,这个投资大概3.5亿,因为高级酒店从装修到设备,大概是普通高层住宅的四倍,大概也是接近四十层楼;
老亨还是跟之前一样,围绕商业中心写字楼的1.7万方土地,六十多层高度反而只要1.5亿;
另外两家联合拿了2.64万方土地,兴建高档江景住宅,五栋二十多层到四十多层的高层建筑,估值约2.8亿。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