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暂时担上两京一十四路! (2/6)
br /> 唯有如此,几位内阁大学士分工披红,方才有可能实现治政天下,政务不堵塞。
其中,首辅并不负责单一的奏疏。
首辅的职责是安排其他五位内阁大学士的披红分工,并“读”其他五位内阁大学士披红好的奏疏。
这一来,理论上一道奏疏就会经过两位内阁大学士的法眼,其中一位是首辅。
最终,通常来说有三种奏疏会被“公然议政”,二次披红:
其一,首辅认为披红有争议、较为棘手的奏疏。
其二、涉及担责的奏疏。
但凡是涉及赈灾、春闱、祭祀等可能有大幅度担责的奏疏,不管担责的可能性有多小,都会被列入“公然议政”的行列。
其三,一些将要颁布的政令。
以两京一十四路的体量,内阁一天大概会有十几道大大小小的文书颁下,这也是绝大多数翰林修撰草拟诏书的工作来源。
相比起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来说,内阁首辅一天要观阅几十道奏疏,并考量一些将要颁下去的政令,自然不会轻松。
苦,也实属正常!
当然,苦归苦,权力也大。
首辅有着检查披红的职权,也即意味着首辅有着票拟建议的最终决定权。
通过票拟建议的决定权,大概率能影响皇帝的决策。
要是遇上一些怠政的君王,一天几十道奏疏的批示实在太累,大概率会直接采取内阁的建议,相权便可被无限放大。
苦,但也爽!
五十余道文书,置于木几一角。
江昭摇摇头,沉吟着,拾起了其中三道。
这是较为重要的三道文书。
第一道文书,为两浙水系两位封疆大吏上奏,记载着两浙水系的占城稻种植结果。
熙丰三年,江昭寄过两封书信。
一封寄到熙河路,让熙河路安抚使吴奎找寻棉花,并试着育种
一封寄到淮南东路江都县,让江都县令贺真运送一些占城稻的稻种到两浙水系,并让两浙路的主官推广试点。
其中,棉花种子已经被吴奎找到并育种。
种子有限,也就没来得及大幅度试点种植。
两浙水系的占城稻,也有了结果。
丰收,大丰收!
仅仅种植两百天左右,占城稻就已经成熟了两茬。
一样的时间,粳米生长周期是一百八十天,只能成熟一茬。
双季稻与单季稻的差距,可见一斑。
从粮食产量上讲,种植占城稻,产量几乎是翻了一倍。
并且,占城稻还具有耐旱耐洪,旱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