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发酵 (3/5)
> 第二首蒋丽丽的《江南夜雨》,也都还觉得非常有意思。
但是到了第三首慕容天王演唱的《云天遥》,就开始觉得有些同质化严重起来,进而对夏国风的歌曲有了一些抵触的心里。
不仅是小伟他们寝室。
在电视机前守候着的其他的观众们,也都有了这个感觉。
就跟一个蛋糕再好吃,连吃好几块之后也会觉得有点腻是一样的道理。
……
很快,八人的演唱部分便播放完毕。
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却都陷入了一种懵逼的状态中。
“我说……怎么感觉这最后一首曲子,味道有点不对啊?”
某所大学的食堂中,满满登登地坐着围观电视的学生。
“也说不出来是哪里不对,但总是感觉有些怪怪的?”
其中一个留着波浪长发的女生,好奇地看向了自己身旁的姐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我也觉得有点儿不对,这个音乐听起来怪怪的,总觉得是有点儿……不连贯?”
被她提问的那个女生也有些疑惑,不大确定地说道。
“是啊,我也听出来了,好像这首歌的作曲者并没有使用全部的音符,那个4和7好像都没有用到啊!”
旁边一位留着时髦发型的男生听见她们的议论,也转过头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对对对,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发现了这一点,他这首歌里没有4和7!难怪听上去这个古怪!”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真的吗?写歌还能专门挑出一些音符不用的?7个音就有两个不用,那不是整整少了28.57%的音符了吗?这样还能写出好听的曲子来?”
看来这应该是一个数学非常好的同学,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数。
“我也觉得好别扭,总感觉听起来怪怪的,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觉得啊!”
又有一个同学加入了讨论,满脸的恍然大悟的表情!
“嗨,你们这些乐盲,人家这样的作曲方式那是有说法的!古典五声调式,知道不?”
一个脖子上架着一副巨大的耳机的男生听见了他们的议论,颇为不屑地转过头,现场教学起这些夏国人中间流传得并不是很广,但音乐生却基本上都会知道的知识。
“所谓的古典五声调式,就是少了4(发)和7(西)这两个来自西方音乐体系中的音符,它发源自咱们夏国的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是当时的古人使用编钟等乐器进行音乐演奏时的编曲音律。”
“后来的各个朝代基本上也都是沿用了这样的音律进行音乐的谱曲,只是到了十五世纪中后期的时候西方的七声音乐调式随着大航海的发展,而逐渐流传到我国,这才有了我国音乐家逐渐的尝试使用这种全新的编曲方法。”
“但是因为后来我国的音乐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逐渐都接受了这种新的七声调式,认为使用了增加了4和7的方法会让乐曲的旋律更加完整和丰富,所以七声调式的使用便越发广泛起来,而我国古代的五声调式宫商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