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大结局 (2/3)
证早已泯灭在时光之中;而状告的对象又是如今的绣坊大户,势力不仅遍布江南,和京城的达官贵人也常有往来。
骆姑姑在宫中生活多年,自是了解其中的艰难。
她没有再催促陶县令,而是在提出翻案之后,便开始为贵人们绣锦服。
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双面绣大装被她托人送入到宫中,送给太后,皇后和几位为人还算正直的嫔妃,只求贵人们能够适时的说句公道话。
太后她们怜惜她的不易,便时不时和皇帝提几句,皇帝倒也上了心,这才推动案情审理如期进行。
只是骆姑姑的眼睛因为夜以继日的刺绣受了伤,视力大不如前。她倒也不太难过,打算等案子结束为主家报了仇之后,她就回到瑜青县,可以一心一意带徒弟了。
明悠悠因为流放时被饿怕了,所以这次游学准备了许多的吃食,再加上其他人送的,零零总总塞了半马车。
剩下的空间只够明悠悠和宗老两人坐的,把大昌挤得只好在外面的车辕上找地方。
路上走了将近半个多月,这些食物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只剩下角落里两个圆圆胖胖的菜坛子。
大昌终于不用在外面吃风了,他晚上还要守夜,现在总算能进车厢里补个眠。
明悠悠打开其中的一个坛子,一股难言的气味立刻弥漫在车厢里。
她用筷子小心地从里面夹出一块青青绿绿的东西,宗老立刻递给她一个掰成两半的馒头,嘴里还嚷嚷着多给他抹点儿。
明悠悠抹好了两个馒头,一老一少各拿着一个,彼此笑眯了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大昌,他早就被熏醒了,又跑到外面避难去了。
也不知道这臭豆腐有什么魔力,明明气味那么难闻,他们竟然吃得津津有味。老大人也就罢了,明小娘子一个姑娘家也喜欢的不行,真是谁的徒弟随谁啊。
不过这辣椒酱倒是的确是美味,大昌打开顺来的另一个坛子,狠狠地炫了一大口。
那坛臭豆腐是甲二的外祖家送来的。
郑焕她们习惯在话本后面附上一些寻人启事,没想到还真的派上了用场,有读者就给他们写信说在某地吃过奇特的豆腐。
甲二顺着这个线索过去找,没想到真的找到了外祖一家,还把人接到了下关新镇,一家人在村尾开了豆腐坊。
金队长的秘密队伍每次从齐国回来,除了带回鸭子之外,也会顺便救助一些百姓。
百姓中有的愿意归顺大瑜,陶县令便像收留齐国乡亲那样,将他们打散编入到县里各地。
还有的百姓感念金队长的救命之恩,也惦记在齐国的亲人,便想着等以后安稳了再回去。
对于这部分人,陶县令深思之后便安排在了县衙管辖的庄子上,给他们办理了临时户籍。
临时户籍只允许在瑜青一县范围内活动,反正瑜青县在群山包围之中,周围离得最近的只有府城和平阳城,只要那两城入城时检查到位,就不会出现人口管理混乱的情况。
由于临时户籍对身份审核要求不高,还能在瑜青县有租地和买卖的权利,于是慢慢地,一些齐国的富户也开始过来,甚至有些官吏还悄悄把家眷也送了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