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林瑶的困惑 (2/4)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台设备记录下了一段模糊的语音:“我...仍然存在。”
林瑶暂停视频,感到脊背发凉。这不是民间传说或迷信,而是严格控制的科学实验记录。
她继续浏览,发现调查局内部对超自然现象的分类远比她想象的复杂。除了常见的地缚灵、骚灵现象外,还有“维度穿越者”、“集体意识投影”、“时间残留现象”等更为复杂的分类。
一份题为《意识的多重状态研究》的文件详细描述了不同文化中对灵魂的理解,从古埃及的“卡”和“巴”,到佛教的“中阴身”,再到现代超心理学中的“生物等离子体理论”,惊人的相似点暗示这些概念可能基于某种共同的真实体验。
林瑶回想起自己加入调查局的初衷——她曾认为超自然现象不过是未知的自然现象,终将被科学解释。但现在她开始怀疑,也许科学本身的框架需要扩展,以容纳这些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
凌晨三点,她打开了一个标记为“最高机密——仅限四级以上权限”的文件夹,尝试访问时系统发出警告,但她利用键盘之前教她的一个小技巧,绕过了部分限制,看到了文件列表。
其中一个标题引起了她的注意:《通灵者神经认知研究初步报告》。
文件摘要显示,调查局曾对多名自称有通灵能力的人进行过脑部扫描和研究,发现他们的大脑结构与普通人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颞叶和顶叶交界处,通灵者的神经连接密度比普通人高出47%,这一区域被认为与自我意识、时空感知有关。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这些通灵者声称与灵体交流时,fMRI扫描显示他们的大脑活动模式既不同于普通的感官处理,也不同于想象或幻觉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尚未被科学界正式识别的神经活动模式。
“这表明通灵能力可能是一种真实的感知能力,而非精神病理现象,”报告中总结道,“但使用这种能力会对使用者造成显著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林瑶想起江淮每次使用能力后的疲惫状态,以及他提到的那种情感残留。这一切突然有了科学解释——或者说,至少是朝着科学解释迈出的一步。
她关闭了受限文件,清除了访问记录,然后再次打开镜屋任务的视频。这一次,她不再仅仅关注数据,而是仔细观察江淮与灵体互动时的细微表现。
他的呼吸模式变化,瞳孔的扩张与收缩,肌肉的微小颤动...所有这些都指向一种真实的、生理层面的互动过程,而非表演或自我暗示。
凌晨四点,林瑶终于关掉了所有屏幕,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她的世界观正在经历一场地震般的重构。灵魂可能真实存在,意识可能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人类可能只是多维现实中的一小部分...
她拿出个人通讯器,犹豫了片刻,然后给江淮发了一条信息:
“我知道现在很晚,但如果你还醒着,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在你与灵体互动时,你感知到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是一种能量形式?信息集合?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存在状态?”
发送后,她没指望立即得到回复。但出乎意料的是,几分钟后,通讯器就亮了起来。
“更好的方式是面对面讨论。如果你不介意来屋顶花园,我在那里。”
林瑶愣了一下,然后收拾好东西,离开了分析室。
调查局总部的屋顶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型花园,夜晚的空气中弥漫着某种不知名花朵的香气。江淮坐在一张长椅上,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茶。
“我以为你可能需要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