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裙带关系 (7/12)
后,很多人的理解就是系统内部,或者临近工厂,最多也就是一个城市工业管辖内的厂子互相交流产品而已。
他不,李学武的思想比较开放,直接放眼全国,用轧钢厂的产品关联其他工厂的产品。
这还不算,又用京城的产品关联其他城市的商品,走了一条当前没人敢走的道路。
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贸易项目实施多次了,可上面没人说,相关部门也没人来追究此事。
个中原因杨凤山有思考过,这跟当前各地区保守的政策和形势,以及京城日益增加的人口和物质需要有关系。
为了满足京城当前的物质需要,打破各地区的物资交易壁垒,绕过计划经济的枷锁,探索一条互动经济的道路。
上面一定到了轧钢厂的贸易项目,也一定是有人在思考这种贸易的意义。
从正面角度来说,贸易项目盘活了包括轧钢厂在内很多企业都在面临的生产效能外溢的问题。
计划经济,计划生产十个商品,可在工人的积极工作和生产力逐渐提升的状况下,工厂实际生产的产品是多于计划的。….
这怎么办?
有些工厂可以内部消化,比如纺织厂,多生产出来的布料工人们就愿意购买。
但总不能都卖给工人吧,总有卖不动的那一天吧。
直接投放到市场上去,一定会对现有市场结构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从定价到议价不仅仅是政策的改变,更是体制的变革,是一种制度的崩塌和重建的过程。
当前经济形势绝对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脆弱的组织结构更无力承担经济制度变革的压力。
所以,制度变革的探索,企业要先行。
上面不怕企业走出这一步,更不怕步子走错了,探索是需要犯错的,也是需要教训的。
轧钢厂为什么能跟市里要地皮,为什么能跟其他工厂联系搞合作,又为什么能把货运转运仓库搞起来。
这都是上面默许,或者叫纵容的结果。
这是很危险的,杨凤山就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危险。
变革就没有不出问题的,更没有顺利到不踩雷的。
你踩了雷,只能给后来人做个警示,你自己损失多少,那就是你自己的选择和责任了。
他是不想轧钢厂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的,更不想疯狂的李怀德被李学武驱赶着趟地雷。
杨凤山承认李学武年轻有干劲,有想法,思想稳健又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但这种精神放在小工厂,或者小企业上来实验和探索还可以,毕竟损失可控嘛。
可轧钢厂是一列快速奔驰的重型列车,让一个年轻人掌握方向,说不定就往哪边开了。
必须要承认,李学武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平稳的,是闯出成绩来了,是给轧钢厂带来了希望的。
他作为厂长,很为李学武感到骄傲和自豪,可这并不妨碍他的担忧。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