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5/6)

    比如“孝”原本是对自己的要求,假如变成对他人要求呢?

    比如要求某人尽孝,父母的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需求他都要满足,甚至搞出卧冰求鲤、埋儿奉母之类的行为艺术。

    那么换一个角度,其父母的行为就是“不慈”,甚至可能“苛”。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是人性还原法的第三步——中庸(父加诸已而不愿,勿求于子)。

    刚才的问题,就出在那句“所求乎子,以事父”上,什么才是合理的要求?

    父加诸已而不愿,勿求于子,我不希望父亲要求我什么,我就不应该去要求儿子;同理,我不希望儿子要求我什么,我就不应该去要求父亲。

    人性还原法经过第三次反用,至此这个逻辑体系才完整。

    其实对别人的要求,等价于别人的对我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你不能做的,第二是必须做的,第三是你应该尽量去做好的。

    还是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举例,由此我们又得到六个彼此对应的行为。

    忤——赡——孝

    苛——抚——慈

    仔细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法律与道德实践:禁止虐待与遗弃,有瞻养与抚养的义务,提倡孝敬与慈爱。

    瞻而不忤,孝之始。

    抚而不苛,慈之始。

    那么什么才是合理的、不过分的要求?就是要切合实际情况,具有最普遍的、最朴素的、最普通的实用性。

    比如说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判断检验的,这个判断检验的过程,叫做“中庸”。

    中是符合的意思,庸这个字有双重含义,一是用,有实用意义;二是普通、朴素、普遍。它不是在极端情况下对少数人的要求,就是最普通、最朴素、最普遍的应用。

    什么是“小人反中庸”?因为这种人就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绑架他人,对他人提出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讲的一对父子带着一头小毛驴在路上走,刚开始是儿子骑着驴,父亲牵着。

    有人看见就说了,这个儿子不孝,竟然自己骑着驴让父亲走路。于是父亲没有办法,就自己骑了驴让儿子牵着。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个父亲不慈,竟然大人骑着驴让小孩走路。于是这对父子都不骑驴了,两人走路牵着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智,明明有驴竟然还要走路。于是这对父子干脆都上了驴,两个人骑着一头驴。

    然后又有人说了,这对父子不仁,就一头小毛驴,竟然骑两个人,把驴都给压坏了!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扛着驴赶路……

    这个故事说明,在现实的条件下不论怎么做,反中庸的小人总能找到角度说你做的不对。

    回归正题,儒家子学的“格物致知”,大体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它就是我们得到知识的过程,从“人性还原法”开始,再结合当时的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掩春潮 未婚妻逃婚,我反手娶了千亿女总裁! 爱情公寓从进派出所开始 姐妹换婚嫁双王,一人送顶绿帽子 实习生被辞退?我原地化身国医圣手! 一剑吞鸿 撕碎 大明:开局重登太孙之位! 天使杂货铺经营日志[全息] 请叫我赛博鬼王
相关推荐:
丹宗阵神踏天路 从金钟罩开始苟成武圣 经营养龙场,开局只有三枚龙蛋 我在修仙界搞内卷 问道长生:我家鱼缸连通修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