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3/6)

运用,则可称为“人性还原法”。

    婴儿是一种形容,指原始的无知状态,只拥有自然的欲望,欲望就导致了需求。这并不是说像婴儿那样无法思考,正常人都拥有思考的能力,而思考的过程就在建立思想体系。

    在孔子之前,儒者是称呼研究礼乐仪式的一批人,就是告诉人们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那么有个问题就诞生了,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孔子当年肯定也面临了无数这样的难题,所以他决定一直追问到底。

    人性还原法分三步,首先一步就是——忠。

    世上所有的道德规范、律法体系,我不知道它是否正确,也不能假定它正确或者不正确,一直追问到没有任何答案的最初状态,那我还知道什么?

    到最后只剩下最朴素、最自然的原始认知——我不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

    这种对的人性的还原,孔子用了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忠”。

    “忠”在孔子那里,或者说“忠”在儒家子学中,可不是后世“忠君”的意思。把儒家的“忠”异化成忠君思想,那是汉代经学的改造。

    忠是个兼造字,首先它是个形声字,同时它也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个中目标的“中”,读第四声,下面一个“心”,就是诚实地看待自己的内心。

    看明白内心中最普遍、最普通、最朴素的欲望和需求。

    儒家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就叫“诚明”。诚明的意思就是看清自己真实的内心,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那么“忠”就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它只是认知的起点。

    孔子想解决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如何打交道,儒家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所以孔子又用了一个办法,将问题变成了:我面对他人时,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将问题放到对立面去思考,现代术语叫辩证,而老子讲的是反用法,“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还有一个具体的形容叫“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接下来就可以得到两种需求——

    第一、我不希望别人怎么对我?

    第二、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涉及任何高尚的情操、也不是经过教育加工后外来灌输的思想,因为教育升华的过程还没开始,就是自身最朴素的愿望。

    此时还是善恶未分的状态!

    那么这能解决问题吗?还不能!因为这对别人的希望,而不是对自己的要求,无法用于无法指导我自己的行为。

    接下来,又来了另一次反用法,两次反用后,孔子说可以这么办——

    第一、我不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第二、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去对待别人。

    这两次反用的过程非常重要,首先将自己的需求,变成将对他人的希望,再将对他人的希望,变成对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具体行为的普遍指导原则。

    这个过程就叫作“恕”。

    孔子说的“恕”,并不是饶恕的意思。恕也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上如下心,“如”做副词就是如同的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巫师:满级天赋,从零环戏法开始 抄家携空间,娇女随军宠上天 穿成校花后,她让男神们火葬场了 二婚老公诱我入局,乖一点,命都给你 尘岸 我在美食荒漠养大厨 我有亿点马甲怎么了? 脸盲美人,无限爆红 重生76我带宗族发家致富 带着识别器从星际穿到修仙界
相关推荐:
巫师:满级天赋,从零环戏法开始 我重生归来,女帝们,悔哭了么? 剑道斩仙 一气吞天地 吞天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