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和育良书记聊明史 (2/3)
他接过梁瑜递来的手稿,封面上《明朝那些事儿》几个大字龙飞凤舞。
随着书页翻动,高育良的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
\"用这种幽默的笔法写历史...\"高育良摘下眼镜擦了擦,\"确实很新颖。\"他将手稿轻轻合上,\"不过...\"
\"老师但说无妨。\"梁瑜身体微微前倾。
\"你觉得历史小说的核心是什么?\"高育良突然问道,手指在书封上轻轻摩挲,\"是趣味性,还是...\"
\"是真实。\"梁瑜不假思索地回答,\"幽默只是外衣,但骨子里必须尊重史实。\"
高育良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得好!那你对明朝哪段历史最感兴趣?\"
\"万历年间。\"梁瑜脱口而出,随即又补充道,\"特别是张居正改革那一段。\"
\"好!好啊!\"高育良突然拍了下膝盖,声音提高了八度,把正在倒茶的吴慧芳吓了一跳。
\"跟我来。\"他起身带着梁瑜走入书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万历十五年》,书页间还夹着密密麻麻的笔记便签。
\"你看这段...\"高育良激动地翻开书页,指尖在一段文字上重重划过,\"张居正的考成法,放在今天都不过时!\"
梁瑜凑近看去,发现书页边缘写满了批注,墨迹深浅不一,显然是在不同时期留下的。
他忽然注意到一段特别标注的文字:\"老师,您这个观点...\"
\"怎么?\"高育良眼睛发亮。
\"关于张居正与冯保的关系,我查到一些新史料...\"
吴慧芳将茶点轻轻放在托盘上,对着孟钰无奈地摇摇头:\"让你见笑了。老高平时在单位端着架子,一聊到明史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她眼角泛起温柔的细纹,\"这些年能跟他聊到一块儿去的,除了他以前的那些老学究同僚,还真不多见。\"
孟钰接过茶盘,抿嘴笑道:\"能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是好事。\"
她望向书房,梁瑜的身影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就像...\"
\"就像你们年轻人说的'同好'?\"吴慧芳接过话茬,从果盘里拣了串葡萄递给她。
书房里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高育良洪亮的声音穿透门板:\"妙啊!这个'考成法'的现代解读!\"
接着是梁瑜清朗的回应:\"老师您看这段内阁票拟...\"
话音未落,就听见高育良迫不及待的回应:\"等等!我书房里正好有相关史料!\"
吴慧芳摇摇头笑道:\"瞧瞧,这哪像师生,倒像两个挖到宝藏的孩子。\"
夕阳的余晖透过纱帘,在书房的地板上拖出长长的光影。
高育良意犹未尽地合上最后一页手稿:\"小瑜啊,\"他轻轻摩挲着书封,\"这部《明朝那些事儿》,说不定能开创历史写作的新风格。\"
书桌上的茶早已凉透,却无人顾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