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问渠 (2/7)
/>
江寒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那具枯骨,想起那半块青铜令牌,忽然觉得眼前的荒凉里,藏着一股从未熄灭的火。
“多谢老掌柜。”江寒放下茶碗,起身向西而去。
又走了三日,萧关的轮廓终于出现在视野里。关楼破败,城墙上爬满了野草,可城门口却站着两个穿着旧甲胄的士兵,手中的长枪虽锈迹斑斑,却握得笔直。
“来者何人?”士兵拦住江寒,声音沙哑却有力。
“江寒,从长安来,要去玉门关。”江寒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士兵甲胄上的裂痕上——那裂痕像是刀砍出来的,边缘已经磨得光滑,显然是旧伤。
士兵对视一眼,其中一个转身跑进关楼,片刻后,一个穿着褪色红袍的将领走了出来。将领约莫四十岁,脸上刻着风沙的痕迹,左眼处有一道长长的伤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可眼神却像戈壁上的太阳,明亮而灼热。
“长安来的?”将领上下打量着江寒,目光落在他腰间的铁尺上,“可知过了萧关,再往西就是沙海,进去了,就未必能出来。”
“若能见到归义军,死在沙海里也值。”江寒直视着将领的眼睛。
将领忽然笑了,伤疤在脸上扯出一道凌厉的弧度:“好胆气!我是归义军萧关守将,姓赵名烈。你要去玉门关,正好,我这里有一队粮车要送过去,你若不嫌弃,便跟我们一起走。”
江寒心中一喜:“多谢赵将军。”
当夜,江寒跟着粮队住进了萧关的营房。营房是用土坯砌成的,简陋却干净,墙角堆着晒干的骆驼刺,是用来烧火取暖的。赵烈给江寒送来一套旧甲胄,甲胄上有几处缝补的痕迹,布料是大唐军服特有的粗麻布。
“这是十年前战死的兄弟留下的,你穿着它,在沙海里能少些麻烦。”赵烈坐在篝火旁,给江寒递过一块烤得焦香的饼,“吐蕃人恨透了唐军的甲胄,见了穿这甲胄的,会先掂量掂量。”
江寒接过饼,咬了一口,粗粝的口感里带着淡淡的麦香。他忽然想起苏衍说的“安西军在戈壁上种粮屯兵”,原来不是假话。
“赵将军,归义军如今有多少人?”江寒问。
赵烈望着篝火,眼神渐渐变得悠远:“二十年前,安西四镇陷落,我们这支部队是从龟兹逃出来的残兵,只有三百多人。这些年,我们在沙海里挖渠,引疏勒河的水灌溉戈壁,种出了粮食,收留了不少从吐蕃统治区逃出来的唐人,现在有五千多人了。”
“挖渠?”江寒想起那纸信上的“沙海问渠”。
“是啊,沙海里没水,就没法活。”赵烈笑了笑,“我们的老将军,也就是归义军的首领,当年带着我们在沙海里找水,用了三年时间,硬是挖通了一条三十里长的渠,把疏勒河的水引到了玉门关下。我们把那条渠叫‘归义渠’,渠水流过的地方,都种上了麦子和胡杨。”
江寒的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他能想象出,一群衣衫褴褛的残兵,在漫天黄沙里挥舞着锄头,一镐一镐地挖渠,身后是吐蕃人的追兵,身前是茫茫沙海,可他们却凭着一股气,挖出了一条生路。
“老将军是谁?”江寒问。
赵烈的目光变得崇敬:“老将军姓王名策,当年是安西军的别将。二十年前,他带着我们从龟兹突围,一路杀到河西,就再也没离开过。他常说,我们是大唐的兵,就算朝廷忘了我们,我们也不能忘了大唐的土地。”
篝火渐渐熄灭,夜色笼罩了萧关。江寒躺在简陋的床铺上,听着窗外的风声,仿佛听到了沙海里的渠水在流淌,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