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新品种好麻烦 (2/3)
p; “起垄种植则更适合小地块……”
之后还有纯人工种植方式、小型机械辅助方式,施肥补肥数量间隔,用肥类型,土壤湿度需求,许许多多。
而凌同杰和罗宏志过来之后。
罗宏志扛起了大田里的工作,凌同杰能分担土壤实验方面。
时娟启动了第二轮大规模试验。
100亩普撒种植,40亩时娟试验出来合适的三垄栽培种植,还有二十亩纯手工精工细作。
培育个新种真是好麻烦啊。
怪不得说实验室里把品种培育出来才只是个开始。
真正进入大田,怎么个种植方法,怎么才能效率最高,怎么才能兼顾产量与成本,施肥、控水、温度、土壤统统都得试验,而且一轮一轮的试验。
而且时娟他们现在做的,哪怕成功了,也只是适用于德阳,或者说四川盆地的种植方式。
换个地方、换个山地、换个高原、换个缺水或多水,换个气候条件,换个土壤贫瘠或酸碱性不一样的环境,又得重新来一遍。
所以啊,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出来到成功,推广,动辄四五年,甚至要十几年。
种植之后还有收割。
两百亩的豌豆尖,人工采收肯定是不行的,王绍鹏和时娟改造了一台简易收割机,时娟果然是全才啊,农机都懂。
原理就是割刀上抬,卡着相应高度一路割过去。
大面上收割完毕之后,再人工筛选。
即便这样,需要的人力还是不少。
又因为豌豆尖是豌豆的嫩芽,质地柔嫩,很不耐储运,极易萎焉、变黄和腐坏,还需要使用HPLC双波长法对叶片、卷须和茎各部分成分与活性进行研究,测算储存及运输时间。
后续非常非常多的事情。
说完了困难。
当然还有好消息。
大大的好消息。
第二轮种植的两百亩“小满一号”豌豆,长势非常的好,已经可以售卖。
而现在川省豌豆颠市场价高达20元一斤,且投放市场的货量极低,出现就秒没。
——
“那咱们的产量能有多少?”骆一航问到。
时娟回答说:“经过测算,第二轮一百亩普撒亩产280公斤,四十亩起垄的包括精耕细作的那二十亩产量差不多,亩产380公斤。第一轮二十亩普撒亩产200公斤,另外二十亩试验田有多有少,平均300公斤吧。”
“都是单茬的数据。”
时娟说的时候,骆一航就拿着计算器在算,最终算下来,两百亩平均亩产300公斤,这是一茬啊。
齐若木那边也算出来了,他还更进一步,算了下售价。
惊呼道:“一斤二十,这两百亩能卖二百四十万!每亩平均产值一万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