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二 江湖夜雨(五) (2/3)
sp; 夏君黎笑笑道:“有个亲眷。”
朝奉闻听,只好不接话了。
夏君黎自然没亲眷在这信州城里——不过是个托辞。但要说流照珍玉的当家算是他的熟人——却也不为过——送给沈凤鸣与秋葵的那两支玉笛,便是请这里的匠人打的。起初找到这里来,还是因去年——自己在内城时随口与邵宣也提了一句想找人琢造玉器,后者便向他举荐了此处。夏君黎当时还颇好奇,似邵宣也这么一个平日里不事奢靡、甚至没几件像样贵饰的武官,原来对玉器竟也懂行?果不愧他昔年是出身在洛阳的名门大家,否则,一个一向背了洁身自好、不偏不倚名声的人物,总不大可能没来由给几百里外的玉器铺子拉生意。
他料想不管是什么缘故——这家“流照珍玉”总是有点特别之处,不过当时正值冬月,他准备着去青龙谷提亲之事,无暇去往信州,对玉笛之事亦不觉紧急,只先写了封信差人带去,具言想要为友人打造玉笛之打算。这事于他想来应该不易,他并不指望这家从未听说过的铺子定能办到,不过是当作从长计议的第一步尝试罢了。哪知派去的人回来时,却把玉铺主人的回信也带来了。信中坦言适宜作笛的美玉稀少难寻,但他们自会留心,倘遇合宜的,便会再来信,若能议定了形制与价钱,便可动手。
夏君黎十分欣喜,便即回了信,说自己腊月或是正月里想必有些时间,无论有没有合宜的材料,都可以去一趟信州,请教些个中巨细。这番随信附上的还有此前沈凤鸣以黑竹所刻的竹笛图样以作参照——是他暗自将沈凤鸣送了给秋葵的那支竹笛观察了绘下来的。“流照珍玉”亦再回信,意思是说依此形制应可打磨雕琢,只是这般细活需时甚久,又提及近期有一批玉料要到,或有良材,最后提了大致需价。可惜信来的时机不巧——彼时夏君黎久等刺刺回书多日不至,心情日益烦躁,忽有来信,却不是刺刺,不免失望,虽然看了,当时却不想理会。
所谓腊月和正月里——他当然失约了——青龙谷之役后,他当然没有去信州。即便是后来一路寻着自己的道门出身返回江南,在上灵山前路过信州,他也没有想起“流照珍玉”。但在灵山脚下陡然听闻沈凤鸣与秋葵的婚讯时,他还是浑身都震了一震,如空白已久的心被人投入了石粒,忆起了——他与这世间的另一些关联。他忆起他还有朋友,忆起向他们的承诺,他与这世间只存在于己心的一点点藕断丝连,在那一瞬间仿佛被现实无可躲藏地擒拿、禁锢住了。他脱不开这尘世,他的身与他的心,都必须回去。
他才想起久被他搁置的所谓要送给友人的“礼物”——别说什么大喜的贺礼,他就连旧债都还没还清。前日对卫枫说的可不是假话——自己这个人,确实是太喜欢欠朋友不还了。他慌张张地只来得及托同行人往真隐观带口信,就赶去信州找“流照珍玉”,寄希望于——他们还记得数月前来过信的自己。他还没想好待要回到临安重新出现在旧日朋友——和敌人——面前之后会如何,但已经知道自己这次必须、一定不会再失约了。
令得他极为意外的是——流照珍玉的主人竟已快将两支玉笛都制好了,夏君黎此前既没有露面确认形制,也没有付过定钱,这着实不寻常,不过店主解释说——恰好寻得了合适良材,以他忖度,成品定极精美,纵然夏君黎不来,这等美物也不愁卖不出去,不如着手起来。夏君黎顾不上多问旁的,只着意问了还需要多久方能全数完成,闻听第二支只欠最后的品试与抛光,算来大约能赶得上沈、秋的吉期,心落定些,但是彼时身上只有很少的银两,只好问可否宽限——这事对生意人来说实在有点强人所难,玉器更不比寻常用物,不管以后能不能卖给别人,心血与时日却都是为他注入了——夏君黎也确实没料会轻易得允,但人家却竟真的允了。
邵宣也与自己荐起此间时,特说了不要提起他,他在信中、在当面,便都未提,是以这铺子的主人无缘无故对陌生人这么好说话,便越发让夏君黎有点惊讶。但当时他仍困在那数月间的心绪里,没有余力深想与追究,所以只称会设法在约定取成品之日将足资带来便匆匆离去。
然后便是他后来与刺刺说的——趁这几日间先去了青龙谷一趟寻她。人是没寻到,只是青龙谷中惨淡的景象还是让他越发感觉被那个他原本想逃离的真实世界紧紧扯住。他在浑浑噩噩中听闻了单疾泉的死讯,听说了单刺刺早已离谷。他茫茫然地走过青龙谷的每一处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