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天地之道,至阔且大 (3/5)
; 他说,九转炉中,半成尸解之炭,三尸关外,尽是黄芽烂根!
这修行修行,又有几人真正成了书上的所谓大道?
实话说来,便是真像董铁一般有了修道之机,我亦不愿去搏那一丝或有可能的机会!”
……
……
何昌所言的董铁,本是竹溪村中的一位农人,家境贫苦,可谓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平素也只靠给人帮佣来勉强度日。
因坑蒙拐骗的浪荡习性难改,故而董铁在竹溪村内的声名也不甚好,自然也是寻不到什么好女子肯嫁与他。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人物,近日竟是撞了运道,因偶然拾得了一本半破符玉,便被梁国的修行门派方远派找上门来。
而方远派虽收缴了那符玉,但也多少是给了董铁些补偿。
纵董铁年龄太大,根性又低下,方远派同样还是破例将董铁收入山中,叫这位拜在了一位长老门下。
此事一传出,热闹还要更胜十年前何延拜入原山府时候。
竹溪村人都将此事当成一个新奇谈资,近乎人人眼热心羡,只恨不得当初凑巧捡到那符玉的是自己。
唯何昌对此事的反应是不咸不淡,他本是个絮叨性情,但对此事却连提都未提过几回。
显然对于修道长生之事,何昌的态度绝不算热络……
而听得陈珩今番忽这般开口,何昌也只以为陈珩是被董铁一事刺激到,忙出言宽慰起来,也是说出了自家的心腹之言。
陈珩略一沉吟,又问道:
“若是一应外物俱足,也无不测之虞,你又当如何?”
何昌想了一想,还是摇头。
“我已是成家了,家中有父母贤妻,小儿又生得聪明可爱,恨不得日日伴在这几位身侧,哪里舍得离身呢?”
何昌将手搭在船篷上,认认真真琢磨一会,随后洒然道:
“再且我自幼便在这水乡长大,什么飞天遁地,长生逍遥,于我而言都太远了些。
我对眼下的日子已很是知足了,只觉是被天地神佛垂怜。
就算知晓修道能有更大好处了,我亦舍不得家人,舍不得故土……”
最后说完这话,何昌也是不免心下一笑。
这分明是两人私下里胡乱的闲扯,自己却愈说愈是起劲,好似真有这一回事摆在眼前一般。
不过何昌倒也不疑有他,因在这些年间,像这般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两人经历的也着实不是一回两回了。
方才之事,何昌也只当做是陈珩因董铁之事心有所感,才有那句发问。
“陈大哥,我便是这等没出息性情,莫要见笑。”何昌挠挠头。
“不。”
陈珩摇摇头。
此时天角已是有了薄薄一层的暮色,如雾如烟。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