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热那亚人的抗议 (2/4)
兵们同样也渴求土地,而除了他们外还有什么人渴求土地呢?还有那些缺少土地的农民、佃农以及奴隶。”
“我可以这么清晰的告诉你,当你夺取大马士革事,谁手中拥有大片的土地就是你的敌人,而谁渴求通过你取得土地,那就是你的朋友,不要在意他们的信仰、民族、不要在意他们是否高贵又是否贫贱。”
早在半个月前,盖里斯便向伊甸说清楚了大马士革这边的重点,其实就一个词——土地。
十字军来到大马士革就是为了土地,那么十字军的敌人就是本地那些持有土地的穆斯林豪门地主们。
但如果是以十字军的名义,或者说法兰克人民族的名义,那么夺取土地这件事,就会被激化成民族矛盾或宗教矛盾。
民族上来说,德意志十字军只有万把人,但大马士革及周边地区却有几十万人;宗教上来说,德意志十字军信仰的是天主教,本地的基督徒们都与他们尿不进一个壶里。
既然反正是要夺取土地,那么为何不果断点,直接来一次洗牌呢?
把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转变为更实质层次的矛盾,将伊甸自己包装成佃农与奴隶的解放者。
佃农与奴隶将会被团结在伊甸身边,只要给予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土地还有自由,就能够让他们对伊甸感恩戴德。
普通德意志士兵,则可以转变成类似东罗马军区制度的农兵。
即他们享受税收上的优惠,自己拥有不小的土地,成为小地主,但如果想将土地传承给下一代的话,需要给王权服役。
贵族群体则参考第二王国的贵族议会体制。
在中央享有世袭贵族议员身份,在地方出任长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固然并不稳固,但已经足够了。
在伊甸离开耶路撒冷,踏上前往大马士革的征途时,盖里斯还给了另外一句忠告。
“团结大多数人,打击少数人,只有朋友多多,敌人少少的时候,你才能把握住主动权。”
东帝国的军区农兵制,7世纪至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军事和行政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帝国的防御体系,并塑造了东帝国的军事传统。
军区制度起源于7世纪中叶,主要是为了应对伊斯兰帝国的扩张。
由于阿拉伯军队在东部战线的攻势,拜占庭无法再维持原来的职业军队和边境驻军体系,因此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可能更早是希拉克略)推行了新的防御策略,将帝国领土划分为军区,并赋予当地驻军土地,使士兵成为世袭农兵,以土地换取终身服役的义务。
而该项体制其实在如今的东帝国已经崩溃。
一是因为由于地方贵族不断吞并小农土地,许多军区农兵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军队规模缩小。
二则与马其顿王朝后期,皇帝逐渐削弱军区长权力有关。
当然,农兵制的彻底崩溃,主要是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导致丢失小亚细亚大部分领土。
面对盖里斯的谏言,当时的伊甸也陷入了沉思。
土地是封建社会的根基,谁掌握土地谁就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坚阶层,而谁掌握分配土地的权力,谁就必然封建社会里的掌权者。
甚至于不少的掌权者自己,都没有那个重新分配土地的权力。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