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新的使命 (2/9)
r /> 巴利安也坐在了他们身边。
当几人喝完一口饮品后,盖里斯才示意对方可以开口询问。
而伊甸的第一句话便是:“您昨天说的都是真的吗?”
“您说我的地不在阿尔卑斯山之北,而是要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
“是也不是,要看如何来理解。”
“没明白您的意思。”
“我给你的新名是伊甸,伊甸园中有四条河,如今人类所知的,却只有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是的。”
“我要告诉你,比逊河、基训河之所以消失,这本身就是一种预示,是万物偏离正轨的表现。”
“你要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再立一新国,重建伊甸园,当你那一国能回归最初时的景象,比逊河、基训河便会归来。”
一种使命、宿命被盖里斯强加于伊甸身上。
但伊甸却不仅没有拒绝,反而略微激动起来。
伊甸园在《圣经》中是一个具有深刻神学、象征和文化意义的概念。它不仅代表人类的起源,还蕴含了关于人与上帝关系、自由意志、罪、救赎和希望的核心主题。
《创世纪》中记载,上帝用尘土造了亚当,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并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可以说伊甸园是上帝创造之工的巅峰,象征着世界起初的完美与和谐。
当然,伊甸园也同样是人类堕落的场所,蛇(撒旦的化身)引诱夏娃和亚当吃了知识善恶树的果子,使他们违背了天父的命令。
从此伊甸园成为“失乐园”的象征,代表人类从完美状态跌入堕落状态。
盖里斯说自己要去美索不达米亚再立一国,重建伊甸园,结合盖里斯能自由行驶“奇迹”,这无疑是在宣告《启示录》中的预言,将要成真,人也要同天父再度和好。
而这件事落实到十字军运动中,其实也有现实的对应,那就是“埃德萨伯国”,一个已经灭亡了的国家。
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1096–1099年),欧洲十字军征服了包括安条克、耶路撒冷等地在内的广阔区域,其中埃德萨是最早被占领的地方之一。
埃德萨伯国由鲍德温一世建立,他后来成为耶路撒冷王国的第一位国王。
从战略位置来说,埃德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控制了从小亚细亚通往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关键通道。
这个位置使得它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也是抵御塞尔柱突厥人和穆斯林势力的前哨。
之后,埃德萨伯国在1144年被穆斯林苏丹伊马德丁·赞吉攻陷。
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年)。
那么落实盖里斯预言的直接方式,其实就很明了。
恢复埃德萨伯国,并且这一次不仅是要恢复,更是要直接打穿美索不达米亚,最好顺便还南下打进巴格达。
这对于伊甸来说,是宗教与世俗上的双重驱动,近乎是瞬间就洗去了因为巴巴罗萨之死而导致的迷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