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制度建设 (2/4)
度兴起,自己更是其中参与者,紧紧贴着时代风暴的中心。
即将爆发的宗教改革,并非第一次。早在耶稣传教之初,其实便是对犹太教的改革,而后使徒保罗使得基督教成为普世教会,这又是一次宗教改革。
而后世人常言的宗教改革,其实是爆发于16世纪,大致上也就是350年后,那次改革直接改变了欧洲的宗教格局,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最直观的表述就是,16世纪宗教改革冲破了罗马教廷对西欧宗教权威的垄断。
宗教权威的垄断,实质上是释经权的垄断,也就是该解读哪些经书,该如何解答经书。
这个权力在天朝起到的效果,类似于制定三纲五常规范,明确社会秩序,明确什么人是统治者并维护他们的利益。
天主教对西欧宗教权威的垄断,起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使得西欧在思想上被高度束缚。
并且由于罗马教廷是一个实质存在的世俗机构,他们依托释经权的垄断,各地教会都能借由神的名义为自己搜刮大量财富。
教士群体成了赤裸裸的特权阶层。
伴随着大量矛盾的积累,不满于天主教对宗教权威的垄断,不满于天主教教士群体经济剥削压榨,西欧实质上成了一个火药桶。
马丁·路德,点燃了这个火药桶,他的行为类似于托古改制借着正本清源的名头,抬高圣经地位,否决罗马教廷在宗教权威上的一言堂,削弱教士的特权地位,打击教会的经济剥削。
因为这种思想,符合北德地区上至君主、中至商人、下至平民的一致需求,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也就拉开帷幕了。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6世纪只是矛盾的爆发,并非矛盾的积累过程。
要知道早在11世纪,也就是盖里斯所处时代的一百多年前,罗马教会就已经开始卖赎罪卷了。
矛盾没被激发,不代表矛盾不存在,要知道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只是其小小一角。
盖里斯的到来,与其说是制造了矛盾,倒不如说是将潜藏着的矛盾强行拽了出来。
至于东正教,也并非就完美无瑕,因为其沦为世俗权力附庸的缘故,虽然不至于被推到风潮浪尖,却也谈得上身有暗疾了。
为了治病,阿尔乔斯情愿承认盖里斯是先知,也不想让当初在塞浦路斯教堂中所发生的那一幕,再现于自己的眼前。
当然,盖里斯把自己写的笔记丢给阿尔乔斯,并不是单纯的让他帮自己整理理论,他对阿尔乔斯的期望,在于希望其能接过自己手头上的部分工作,参与进学校神哲学专业的教育中。
现在已经是三月了,春雨也已经降下,如今耕地上的谷物,在吐穗后已经开始灌浆,待到五月来时。
距离盖里斯死而复生,也就足有一整年了。
到那时,当地上的麦谷被收割,战争随时都可能打响,自己自然就没空再待在学校里教学。
不过好在,现如今阿尔乔斯来了,而且看样子他对这份工作,还挺有兴趣的,提出的一些观点,盖里斯听了也觉得有意思。
加上自己最早收的那些门徒,现如今,经过一年的言传身教,也已经能把握住一些内核,可以作为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学。
那么当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