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水力利用的萌芽 (1/3)
山泉旁的空地被阳光晒得暖洋洋,十几根粗壮的硬木树干被铁山带人牢牢楔进地面,组成了一个稳固的方形支架。林舟踩着临时搭建的木梯爬上支架顶端,手里拿着一把削得极为规整的木尺,仔细测量着横梁的间距,时不时用木炭在树干上做下标记。
“圣子,这支架真的能撑住那巨大的轮子吗?”王疤脸站在地面,仰头看着足有两丈高的支架,脸上满是担忧。他跟着林舟干了这些天,见识过杠杆和滑轮组的神奇,但眼前这“水车”的构想,还是让他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用水流带动轮子转动,还要抽水、磨面,这简直超出了他的认知。
林舟从木梯上跳下来,拍了拍手上的木屑:“放心,这支架的承重我算过了,每根树干都能承受千斤重量,只要固定得当,绝对不会出问题。”他转头看向站在田埂边的赵大,后者正蹲在地上,用树枝比划着沟渠的走向,眼神专注得像是在研究什么绝世功法。“赵大,沟渠的坡度最后确认一遍,一定要保证水能自流到每一块田地,不能有任何一处积水。”
赵大立刻站起身,快步走过来说道:“圣子,都确认好了!我按您说的‘水平原理’,用您教的简易水准仪(装满水的竹筒)量过,每丈路面只降一寸,从蓄水池到最远的三亩洼地,刚好能让水流顺畅通过,还在低洼处挖了三个排水口,绝对不会积水淹苗。”他说起这些时,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手指不自觉地在身上比划着水准仪的样子。
自从林舟提出要搞自流灌溉,赵大就像换了个人。以前他只是个埋头种地、勉强糊口的老农,如今却成了黑石镇的“农业技术员”,每天天不亮就去丈量地形、规划沟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追着林舟问,那股钻研劲,比修仙者追求突破瓶颈还执着。
林舟满意地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图纸展开——这是他熬夜画的水车详图,上面标注着叶片的角度、转轮的直径、主轴的粗细,甚至连木槽的倾斜角度都精确到了寸。“好了,现在开始组装转轮。铁山,你带人把预制好的叶片安装到主轴上,注意角度,必须和主轴保持三十度夹角,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承接水流的冲击力。”
“明白!”铁山立刻应声,带着几个壮实的镇民搬来早已打磨好的木质叶片。这些叶片都是用坚硬的枣木削成的,边缘被打磨得光滑圆润,每一片的大小、厚度都一模一样——这是林舟要求的“标准化”,虽然镇民们不懂什么叫标准化,但还是严格按照林舟画的模板制作,误差不超过一指宽。
组装水车的过程远比修路复杂。主轴需要穿过支架上的轴承(用硬木掏空后浸泡在油脂里制成),既要灵活转动,又不能过于松动;叶片需要用坚韧的木楔固定在主轴上,还要保证每一片的角度都完全一致;转轮外侧需要安装一圈木槽,用来舀水和输水,木槽的接口处要用沥青(从附近山谷的沥青矿采集)密封,防止漏水。
林舟全程亲自指导,每一个步骤都亲力亲为。他教大家如何校准叶片角度,如何固定主轴,如何密封木槽接口,甚至还演示了如何给轴承上油,减少转动时的摩擦力。镇民们学得很认真,虽然手上磨出了水泡,额头上布满了汗水,但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亲眼见证了杠杆、滑轮组的神奇,对林舟提出的每一个想法都充满了信任,相信这水车建成后,一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五天后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山泉旁时,黑石镇第一台木质水车终于组装完成。巨大的转轮直径足有三丈,三十片枣木叶片均匀分布在主轴上,下方的叶片刚好没入水中;转轮一侧连接着一个同样用硬木制成的石磨,另一侧则安装着一个倾斜的木槽,通往不远处的蓄水池。
“准备试水!”林舟站在堤坝上,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铁山和几个镇民合力推开了堤坝的闸门。“哗啦啦——”清澈的山泉如同奔涌的银龙,顺着预留的水道直冲而下,狠狠撞击在水车的叶片上。
起初,水车只是微微晃动了一下,叶片与水流撞击发出“砰砰”的声响,像是在积蓄力量。随着水流持续冲击,叶片被水流推着缓缓转动起来,“吱呀——吱呀——”的转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