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土壤改良计划(上) (3/5)
反而是庄稼的好养料!”
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仔细观察着两块田里的禾苗。年轻人们脸上露出兴奋的神色,赵大更是激动地说:“好家伙!这试验田的禾苗也太壮了!看来林小哥的法子是真的管用!”
那些原本反对的老者们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们蹲下身,小心翼翼地触摸着试验田的禾苗,又对比了对照田的瘦弱禾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林满仓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最终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
林德山看着眼前的景象,神色复杂。他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林小哥,是老夫见识浅陋,错怪你了。这堆肥的法子,确实是个好法子!”
有了老族长的认可,其他老者也纷纷点头,虽然脸上还有些挂不住,但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
“族长言重了。”林舟连忙说道,“我也是想让大家能多收些粮食,日子过得好一些。现在大家相信了,咱们就把堆肥的法子推广开来,家家户户都可以建一个小堆肥池,收集粪便和草木灰,咱们村的土地都能变肥沃,今年定能有个好收成!”
村民们顿时欢呼起来,之前的疑虑和反对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丰收的期盼。接下来的几天,村里掀起了修建堆肥池和公共厕所的热潮,林舟和赵大忙着指导大家选址、修建、配比原料,村里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真心接受了这个新法子。林满仓等几位老者虽然不再公开反对,但私下里依旧念叨着“污秽之物”,偶尔还会对参与堆肥的村民说些风凉话。村里的一些妇女也对收集粪便心存芥蒂,操作起来总是畏手畏脚。新旧观念的碰撞并没有因为试验的成功而彻底平息,只是从公开的争执转为了暗地里的嘀咕。
林舟知道,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实际效果来慢慢消融。他并没有急于求成,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每天巡查村里的堆肥池,耐心解答村民们的疑问,手把手地教那些心存顾虑的人如何操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感受到了堆肥的好处。不仅试验田的禾苗长势喜人,那些施用了堆肥的菜园里,蔬菜也长得鲜嫩饱满,比往年水灵了许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人也渐渐放下了成见,主动参与到堆肥中来。
村里的氛围渐渐融洽起来,大家都盼着秋收时能有个好收成。林舟也稍稍松了口气,土壤改良的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接下来便是做好田间管理,确保丰收。
这天清晨,林舟像往常一样,准备带着赵大去村外的山林进行例行勘探。自从上次在山林里发现了野生的果树和可食用的野菜后,他便养成了定期勘探的习惯,一方面是为了寻找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查看山林里的环境,防范野兽出没,保护村里的耕地和牲畜。
“林小哥,都准备好了,咱们出发吧!”赵大背着弓箭,扛着锄头,精神抖擞地说道。他如今对林舟佩服得五体投地,只要是林舟安排的事情,他总是第一个响应。
林舟点了点头,背上水壶和干粮,又带上了采集标本的工具:“这次咱们往西边走得深一些,之前只勘探了外围,或许里面还有更多有用的东西。”
两人沿着熟悉的山路前行,春末的山林生机勃勃,树木抽出新枝,野花点缀在草丛间,鸟儿在林间欢唱。一路上,林舟仔细观察着周围的植被,时不时停下来采集一些植物样本,记录下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征。赵大则警惕地留意着四周的动静,手里的弓箭始终保持着随时可以拉开的状态,以防野兽突然出现。
走了大约两个时辰,他们已经深入山林腹地,周围的树木变得更加高大茂密,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这里人迹罕至,连常见的小路都消失了,只能凭着感觉在林间穿行。
“林小哥,咱们已经走了这么远,要不要休息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