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要顾全大局啊 (2/3)
\/>  这是早年间,连苏轼都佩服过的。
  自古以来,同仇敌忾,总是凝聚人心的最好手段。
  慈圣光献寿六十有一,章献明肃寿不及六十。
  “据奏,章相公曾给指挥以上将佐以及土官们下过军令,言江北之地士大夫,皆可杀!”
  “姑后圣节在即,岂可因区区小事,而使姑后圣节有瑕?”
  同时,他还建议,简化各路兵马战守救援的流程。
  那么,他的那句口头禅就会脱口而出:“翌日安能奉陪吃剑?”
  两宫听着,点了点头。
  她还能活几年?
  若他和苏轼一样,颠沛流离,搞不好,章惇也会留下无数名扬天下的诗篇、文章。
  赵煦一看就知道了,她其实也不想让事情搞大。
  一个到了七十岁,心态还和年轻的时候一样,没有丝毫改变的人。
  而是,从庆历年间以来,无数名臣大将,在战争中的失败与教训,成功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出。
  赵煦听着,托着腮帮子想了想,便起身对太皇太后谢罪道:“孙臣却是要向太母、母后请罪了。”
  大局是什么?
  太皇太后想好好的过一个愉快的坤成节,想让天下臣民,四方之国,都知道大宋在太皇太后的英明主政下,国势大涨!
  在这个时候,谁给太皇太后的圣节添堵,谁就是不顾大局!
  好像没有吧。
  章惇的文章诗词水平,是有目共睹的。
  “于是,江北诸州,血流成河,竟使衣冠遭戮,死者充盈,不计其数!”
  所以,在章惇南下的时候,赵煦特意交代了。
  “不敢瞒太母,当初章相公南下,陛辞之时,孙臣曾与之交代过一句话……”
  这些人更不曾给过她半分好处。
  如今,交趾已遣使求和。
  做戏做全套。
  也就是他一直在仕途上高歌猛进,没有专注文章诗赋。
  两宫对视一眼,然后就都笑了起来。
  <div  class="contentadv">        “既是先帝嘱托,这李贼确实该在邕州受刑!”太皇太后说道。
  也是哈。
  道理是很简单的。
  只有朴素的华夷之辨。
  “待刘昌祚入朝后,便以范纯粹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此有违祖宗法度也。”
  老身临朝听政,一年有余,便南服交趾,拓土千里,不止尽得交趾江北之地,还让交趾人乖乖遣使求和。
  若擒得李常杰,必须将之在邕州千刀万剐。
  于是,这位太皇太后便道:“就依官家的意思好了。”
  赵煦在章惇生擒李常杰后,便开始进入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节奏。
  “嗯?”
  这位太皇太后近来心情非常舒爽。
  前方寨堡,经常性的孤立无援,被敌切割、包围。
  诸路兵马,各自为战。
  所以,范纯粹建议,朝廷下旨,在沿边各路,在一线寨堡之后的腹地,拣选精锐,组建以骑兵和精锐步兵为核心的机动兵团,配属在二线,以便随时支援前线,而在一线寨堡,则只放防御为主的驻泊部队,依托坚城要塞,固守不出。
  再说了……
  对这个在上上辈子曾辅佐他的宰相,赵煦太熟悉了。
  主要是,章惇南征太给她长脸了。
  向太后嗯了一声,道:“确实如此。”
  “御史们应当顾全大局才是!也该为天下社稷着想才对!”
  向太后也笑起来:“六哥也觉得好?那母后和太母,就要用印,准其奏议,先在鄜延路、环庆路以及泾原路试行其策。”
  向太后将一纸奏疏递给了赵煦:“六哥看看吧。”
  这不仅仅是为了念头通达,也是为了凝聚广西人心。
  “官家……”太皇太后对赵煦道:“御史们,除了弹劾章相公擅自决断外,还弹劾他在交趾江北,屠戮士人……”
  活像了他在现代泡吧的时候,那些凑到他身边的莺莺燕燕:“哥哥怎么一个人喝酒啊?”
  “范纯粹之议,已触碰到了章楶后来的弹性防御的门槛了!”赵煦在心中喃喃自语着。
  这就是章惇。
  而在家天下的框架下,赵官家和耶律家的皇帝之间的互相认同,远超赵官家和底层百姓之间的认同。
  这样的例子,过去有很多的。
  “看来,不止是章楶发现了党项人的战术漏洞和弱点了。”
  这个孙子认真读书的事情,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
  “御史台应当顾全大局,为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