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212章 赵煦:《字说》有问题?不可能 (2/3)

还有没有想法?”
  赵煦摇摇头,道:“儿拿不准!”
  “拿不准?”
  赵煦点点头,指着弹章的文字,和向太后说道:“母后,儿觉得,这个大臣似乎说的有些道理!”
  “祖宗们既然定下了条贯,让御史台监督宰执大臣……”
  “定是用意深远的谋国之策!”
  “现在,御史台都不监督、弹劾宰执了,岂不是相当于自断一臂?”
  “父皇在时,就一直教诲儿:大小相制,异论相搅,祖宗深思熟虑之政,绝不可弃之不用,不然社稷便有倒悬之危!”
  这已经是赵煦第N次,提起了‘父皇教诲儿:大小相制,异论相搅,乃祖宗制度!’。
  这既是赵煦在表明心迹——我是崇尚祖宗之法的。
  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对两宫植入这个概念。
  以此来防止,两宫如同他上上辈子般,听信了某些人的一面之辞,结果把朝堂搞成了某些家伙的一言堂。
  两宫听着,都是点头。
  特别是向太后,摸着赵煦的头,说道:“六哥所言甚是!”
  “娘娘觉得呢?”
  太皇太后道:“官家所言,老身以为甚好!”
  “御史台就该监督宰执大臣,不可叫人一手遮天!”
  由此,达成了统一意见。
  赵煦却在这个时候,忽然问道:“母后,儿对这个大臣弹章后面所言之事,有些费解……”
  “缘何他会说,儿在宫中看《字说》,便是不对?还说御史台不能匡正,也是大罪!”
  “难道《字说》有问题?”赵煦装作思考的样子,然后就摇摇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父皇在福宁殿中,留下的《字说》足有好几本!而且,好多书上面,皆有父皇的御笔亲批和注解!”
  “父皇圣德,岂会看一本有问题的书,还对其注解、赞赏?!”
  两宫听着,面面相觑。
  这个事情棘手就棘手在这里了!
  大行皇帝,在熙宁时代对王安石,既视为知己,也视作老师一样。
  所以,王安石第二次拜相的制词之中,就有一句:遂周岁历殊拂师瞻!
  这几乎是公开的说,以师傅视之了!
  元丰时代,虽然王安石已经不在汴京,隐居江宁,但,任何人只要在君前攻讦\/诋毁王安石,依然很容易引发雷霆之怒!
  所以,这个事情真的很难和官家(六哥)讲清楚!
  两宫都已经问过大臣了。
  文彦博、张方平、孙固,都先后上书,谈论了这个事情。
  元老大臣,一致认为——主上年少,虽天性纯圣,然不可贸然言王安石之事!
  原因很简单。
  他太聪明了!
  现在,贸然对王安石攻讦的话,万一官家自己一个人去琢磨,琢磨出点什么东西来。
  一旦不幸,让他觉得王安石有道理。
  那么将来,必有灾祸!
  所以,不可轻举妄动,最好,等官家再大一些,再尝试慢慢的和他说这其中的利弊。
  简单来说,就是拖,拖到官家长大,有了足够的心智,可以真正分辨善恶利弊。
  再与他说王安石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先教官家行正道,读君子圣人之书。
  陶冶他的情操,培养他对君子之道的热爱。
  其实就是,先让官家变成大家都希望的形状,再来慢慢与他解释王安石的所作所为,说清楚王安石为什么是错误的。
  两宫看完元老的议论,也都深以为然!
  所以,这些日子都只是悄悄的绕着圈子,和官家(六哥)说字说的一些错缪。
  根本不敢去触碰,那个名曰王安石的不可名状的禁忌!
  如今,两宫却被迫面对这个禁忌。
  两宫都深感头疼!
  向太后思虑了一会后,勉强笑着说道:“六哥,此事有些复杂,三言两语也难以说清楚……”
  “不如等文太师入宫时,六哥再去亲自请教……”
  “哦!”赵煦懂事的点点头。
  可两宫都分明在他眼中看到了一些好奇,一些疑问,以及一些审视的神色。
  于是,再也不敢让赵煦去看其他两封弹章,特别是王觌的弹章了。
  ……
  等赵煦回了福宁殿,两宫便在延和殿便殿中召见了吕公著,同时还传召了李常这样的先帝潜邸大臣。
  在延和殿中,商议了很久。
  最后拿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王觌的弹章留中,冷处理,希望王觌自己懂事、明白。
  同时对刘挚的弹章,下都堂讨论。
  希望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末世降临:我靠千亿物资震惊全球 穿到古代摆地摊,全京城的人都被馋哭了 让你写歌,你吊打国学大师? 来自角落的潜伏者 幼崽摆摊卖香火饭,成警局团宠 凤掌江山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菜就多练,大师姐已经杀到上界了 致命渗透 都叛出宗门了,谁还惯着你啊
相关推荐:
穿到古代摆地摊,全京城的人都被馋哭了 幼崽摆摊卖香火饭,成警局团宠 凤掌江山 菜就多练,大师姐已经杀到上界了 致命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