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逐利是资本的首要目的 (2/3)
br />
只要明白了这一前提,许多发生在资本世界的奇怪现象就能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
资本的一切行为都只为追求利润,如果没有利润,谁会维持生产线,白白养着一群工人?
如果没有利润,他们宁愿将牛奶倒进臭水沟,也不会施舍给吃不上饭的穷人。
因为施舍之后,更不会有人愿意花钱买牛奶。
没人花钱买,拿什么赚利润?
为什么不降价销售?能找补一点是一点。
笑死,你当穷鬼还有钱吗?
失去工作的穷鬼身无分文,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降价了,他们也买不起啊!
所以只能倒掉,维持高价,好让那些还能出得起钱的中产阶级花钱买。
这才能真正找补一点损失。
世界大战后,和平降临,全世界对钢铁和武器的需求大大降低,各国重工业被迫转向民用领域,能够抢占市场的工厂尚能活下去,抢不到的就只能破产。
资本世界的政府不可能花钱养着整个工业体系,不会像我们这样,哪怕许多上下游工厂根本不赚钱,也会发放补贴维持下去。
他们顶多为了维持武力,以军方订单的形式保住几家大型武器制造公司,却不会发放补贴维持全套工业体系,这种行为甚至被定义为“违反自由竞争的专制手段”。
是资本家太笨,太短视?
不,只是因为国家并不是某一家财团独有。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既然国家不是我一家财团独有,那为什么要我贴钱维持重工业体系?
如果下一次战争出现,大可临时调整生产线,只要军方发放海量订单,美利坚各地保证会兴起无数工厂。
这就叫资本的导向性。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利坚不都是这么干的嘛!
“精鹰”们相信,即使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照样有时间调整生产线,重复二战时“世界工厂”的盛况。
自私,让他们在利润下滑的时候削减重工业规模。
傲慢,让他们觉得可以一直称霸地球,高高在上。
所以,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克利夫兰财团进入新世纪后的影响力远远低于控制着石油命脉的洛克菲勒财团和一直都是朝阳产业的金融领域的各大财团,比如摩根、第一花旗。
克利夫兰财团的话事人们也不能光看着自家影响每况愈下不是?
几十年来,他们同样在布局新兴产业,奈何金融力量薄弱的他们经常抢不过洛克菲勒、摩根、花旗这帮贱货。
毕竟新兴产业要的是资金,又不是老旧、笨重的重工业生产线。
好在这回仗着多年来在军方的布局,总算抢先得知基里安和玛雅的研究成果,果断先下手为强。
太烧钱的互联网,克利夫兰财团抢不过金融领域的财团,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他们还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